檫樹是一種中藥的名稱。獨腳樟、半楓樟、楓荷桂、天鵝楓、山檫、青檫、桐梓樹,屬于樟科,性味:甘、淡、微溫,功能主治:活血 祛風去濕 扭挫傷和腰肌勞傷,主要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基本信息【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Chá Shù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Sassafras
【別名】獨腳樟、半楓樟、楓荷桂、天鵝楓、山檫、青檫、桐梓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檫木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ssafras tzumu (Hemsl.)Hemsl.[Lindera tzumu Hemsl.]
【采收和儲藏】秋、科季挖取根部,洗凈泥沙,切段,曬干。秋季,采集莖、葉,切段,曬干。1
植物形態(tài)檫木,落葉喬木,高達35m。幼時樹皮黃綠色,平滑,老則變灰褐色,有縱裂;幼枝有毛,后漸脫落。葉互生,或聚生于枝端;葉片闊卵形至橢圓形,金緣或上部2-3裂,長10-22cm,寬4-15cm,先端尖,基部楔形,有時兩側不對稱,近基部通常有3出脈,下面幼時有毛,后脫落;葉柄長1.5-5cm?;ㄐ。S色,雜性異株;短圓錐花序預生,先葉開放;花被片6,披針形;能育雄蕊9,不育雄蕊3,花藥4室,均內(nèi)向瓣裂;雌蕊1。核果球形,藍黑色,直徑約5mm,表面有蠟質粉,果梗淡紅色,肥大?;ㄆ?-4月。果期8月。
化學成份檫木根中含右旋D-芝麻素(D-sesam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3,4-亞甲二氧基芐基丙烯醛(piperonylacrolein),右旋律,3-二羥基-1-(3,4-亞甲二氧基苯基)丙烷〔2,3-dihydroxy-1-(3,4-methylenedioxyphenyl)propane〕,去甲氧基剛果蓽澄茄脂素(demethoxyaschantine)及揮發(fā)油。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疏林或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藥用價值【性味】辛;甘;溫
【歸經(jīng)】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散瘀;止血。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半身不遂;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孕婦禁服。
【附方】
①治半身不遂:檫樹根皮(夫栓皮,酒炒)一兩。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扭挫傷筋: 擦樹皮或根或葉,加蛇葡萄根搗爛,拌和酒糟,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③治腰肌勞損,腰腿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 擦樹干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或浸酒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廣西藥植名錄》:根:治胃病,風濕,半身不遂。莖葉:核風,去濕,治浮腫,關節(jié)炎。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