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刺,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異葉花椒Zanthoxylum ovalifolium Wight的枝葉。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散寒燥濕之功效。常用于寒濕腳氣疼痛。
入藥部位枝葉。
性味味辛,性溫,小毒。
歸經歸肝、肺經。
功效散寒燥濕。
主治寒濕腳氣疼痛。
相關配伍治腳氣痛:羊山刺150g。煎水洗。(《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枝葉,曬干。
形態(tài)特征異葉花椒,又名三葉花椒。高達10米的落葉喬木;枝灰黑色,嫩枝及芽常有紅銹色短柔毛,枝很少有刺。單小葉,指狀3小葉,2-5小葉或7-11小葉;小葉卵形、橢圓形,有時倒卵形,通常長4-9厘米,寬2-3.5厘米,大的長達20厘米,寬7厘米,小的長約2厘米,寬1厘米,頂部鈍、圓或短尖至漸尖,常有淺凹缺,兩側對稱,葉緣有明顯的鈍裂齒,或有針狀小刺,油點多,在擴大鏡下可見,葉背的最清晰,網狀葉脈明顯,干后微凸起,葉面中脈平坦或微凸起,被微柔毛?;ㄐ蝽斏?;花被片6-8、稀5片,大小不相等,形狀略不相同,上寬下窄,頂端圓,大的長2-3毫米;雄花的雄蕊常6枚;退化雌蕊墊狀;雌花的退化雄蕊5或4枚,長約為子房高的一半,常有甚萎縮的花藥但無花粉;心皮2-3個,花柱斜向背彎。分果瓣紫紅色,幼嫩時常被疏短毛,徑6-8毫米;基部有甚短的狹柄,油點稀少,頂側有短芒尖;種子徑5-7毫米?;ㄆ?-6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1500m的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密林中。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鑒別小枝圓柱形,外表粗糙,紅褐色,有縱棱線,小刺極少。單葉互生,葉片披針形,長4-7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波狀淺齒。小枝質硬脆,葉革質。氣微,味微辛。
相關論述《貴州民間藥物》:“燥濕殺蟲。治腳氣痛?!?/p>
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褚克丹 - 教授、主任中藥師、博士和碩士生導師 -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