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南牡蒿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南牡蒿,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ge.的根或全草。植物南牡蒿,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疏風清熱,除濕止痛之功效。主治風熱頭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蛇咬傷。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主根明顯,粗短,有側根;根狀莖稍粗短,肥厚。莖直立,單生或數(shù)個叢生,近無毛,基部常密被絨毛,上部或下部常生花序枝。葉片寬2-5cm,通常羽狀深裂,裂片5-7個,寬倒卵形,基部楔形,先端又掌狀分裂,有時匙形而邊緣有齒或淺裂;上部葉三裂或不裂,裂片條形;全部葉上面無毛,下面被微柔毛。頭狀花序小,多數(shù),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1.5mm,下垂,在莖頂或枝端排成復總狀花序;無?;蛴卸坦?,有條形苞葉;總苞卵形,長約2mm;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背面綠色,邊緣稍膜質(zhì),內(nèi)層長圓形,邊緣寬膜質(zhì);雌花4-8朵,花冠狹管狀,花柱伸出,先端2叉;兩性花6-10朵,不孕育。瘦果小,長圓形?;?、果期6-11月。

各地名稱南牡蒿(東北植物檢索表)牡蒿(北京植物志),拔拉蒿(山東青島),黃蒿(山西、內(nèi)蒙古),一枝蒿(山西),米蒿(河北、山西),“烏蘇力格一沙里爾日”(蒙語名)1

藥用相關本種入藥,有祛風、去濕、解毒之效。另亦作青蒿(即黃花蒿)的代用品。

入藥部位:根或全草。

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歸經(jīng):入肝、胃經(jīng)。

**功效:**疏風清熱,除濕止痛。

**主治:**風熱頭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蛇咬傷。

**相關配伍:**治毒蛇咬傷,鮮南牡蒿葉嚼爛敷患處。敷后再用鮮南牡蒿30g,金銀花15g,細辛、大黃各3g,水煎兌酒或黃酒服,早晚飯前各1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采集加工:夏季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秋季挖根,洗凈,曬干。

相關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除濕,解毒。治風濕關節(jié)痛,頭痛,浮腫,毒蛇咬傷?!?34

形態(tài)特征**植株:**多年生草本。

**根:**主根明顯,粗短、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短,肥厚,常成短圓柱狀,直徑5-8毫米,直立或斜向上,常有短的營養(yǎng)枝,枝上密生葉。

**莖:**莖通常單生,稀少2至少數(shù),高 (30-)40-80厘米,具細縱棱,基部密生短柔毛,其余無毛,分枝多,開展,枝長10-20厘米,綠色或稍帶紫褐色,疏被毛,以后漸脫落。

**葉:**葉紙質(zhì),上面無毛,背面微有短柔毛或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近圓形、寬卵形或倒卵形,長4-6(-8)厘米,寬2.5-6厘米,一至二回大頭羽狀深裂或全裂或不分裂,僅邊緣具數(shù)枚疏鋸齒,分裂葉每側有裂片2-3(-4)枚,裂片倒卵形、近匙形或?qū)捫ㄐ?,裂片先端至邊緣具?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深裂片或淺裂片,并有鋸齒,葉基部漸狹,寬楔形,葉柄長1.5-3厘米;中部葉近圓形或?qū)捖研危L、寬2-4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或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近匙形,先端具3深裂或淺裂齒或全緣,葉基部寬楔形,近無柄,基部有線形分裂的假托葉;上部葉漸小,卵形或長卵形,羽狀全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先端常有3枚淺裂齒;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線狀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

**花:**頭狀花序多數(shù),寬卵形或近球形,直徑1.5-2.5毫米,無?;蚓叨坦#烤呔€形的小苞葉,在莖端、分枝上半部及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并在莖上組成開展、稍大型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略短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綠色或稍帶紫褐色,無毛,邊膜質(zhì),內(nèi)層總苞片長卵形,半膜質(zhì);雌花4-8朵,花冠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6-1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不叉開。

**果:**瘦果長圓形。

**花果期:**6-11月。1

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北部);1

朝鮮、日本、蒙古(東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郊區(qū)平谷縣盤山。1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1 500米以下的林緣、路旁、草坡、灌.叢、溪邊、疏林內(nèi)或林中空地,也見于森林草原與山地草原地區(qū),局部地區(qū)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1

相關變種渤海濱南牡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qū)別在于本變種基生葉與莖下部葉質(zhì)地稍肥厚,每側具3枚裂片,每裂片先端具3枚規(guī)整的淺裂齒。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1
產(chǎn)山東省煙臺及榮成等海邊沙地。模式標本采自山東煙臺。1

圓葉南牡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qū)別在于本變種基生葉與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倒卵狀寬匙形,不分裂或僅先端有疏而淺的裂齒或鋸齒。1
產(chǎn)河北、山東與江蘇(北部);生于田邊、路旁與坡地。模式標本采自山東煙臺。1

甘肅南牡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qū)別在于本變種植株矮小,高僅10-30厘米;根狀莖粗短。葉小,中部葉羽狀全裂,每裂片具2-3枚淺裂齒。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中等開展或略狹窄的圓錐花序。1
產(chǎn)甘肅南部及西南部;生于海拔2 100米以下地區(qū)的田邊、路旁及山坡上。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南部(康縣)。1

山西南牡蒿(變種)
與原變種的區(qū)別在于本變種的莖上部分枝,枝長3-4厘米。中部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或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1.5-3厘米,寬1-1.5毫米。頭狀花序直徑1.5-2毫米,在莖上排成狹窄的圓錐花序。1
產(chǎn)山西中條山。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王明偉 - 副教授,碩士,講師 -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