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山黃,中藥名。為鳶尾科植物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iot Houtt的球莖。我國各地廣為栽培。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常用于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痄腮,痧癥,跌打損傷。
入藥部位球莖。
性味味苦、辛,性涼,有毒。
歸經歸肺、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痄腮,痧癥,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1、治瘡毒:搜山黃搗爛,拌蜂蜜等分,敷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2、治腮腺炎:標桿花球莖在酒或水中磨成濃汁,外搽患處,每日2次。(《云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酒磨或水磨汁涂,或搗敷。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洗凈,曬干備用或鮮用。
形態(tài)特征唐菖蒲,又名標桿花、菖蘭、荸薺蓮、十樣花、劍蘭。多年生草本。高約1m。球莖扁圓球狀,直徑2.5-4.5cm,外包棕黃色膜質包被。葉基生,或于莖上互生,嵌疊狀排成2列;葉片劍形,質硬,長40-60cm,寬2-3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主脈突出,具多條平行脈?;ㄇo高50-80cm,不分枝,下部具數片互生葉;穗狀花序頂生,長25-35cm,具卵形或寬卵形的苞片2枚;花單生苞片內,無柄,左右對稱,直徑6-8cm,具紅、粉紅、白、黃等艷麗色彩,花被裂片6,排成2輪,內輪3片較大,花冠管漏斗狀,向上多少彎曲而有一長形的管檐;雄蕊3,著生花被管上,多少偏向花的一側;花藥藍紫色;子房下位,橢圓形,綠色,3室,花柱長約6cm,先端3裂。蒴果橢圓形,長1.7-2cm,直徑約7mm,種子扁平,具膜質翅?;ㄆ?-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huán)境我國各地廣為栽培,貴州及云南一些地方常逸為半野生。
性狀鑒別本品呈扁圓球形,直徑1.5-3.5cm,厚1-1.5cm。表面黃棕色、棕褐色或暗棕紅色;基部具須根痕或偶見殘根;上面中央為1尖凸狀頂芽,腋芽數個,較小,分列頂芽兩側而位于同一徑向面上;全體尚見數個同心環(huán)狀線紋,為鱗片痕,有時可見殘存的膜質鱗葉基部。體重脆而易碎,斷面淡棕褐色或污白色,顯粉性。氣微,味辣刺舌。
現代應用臨床用于治療跌打損傷,急性咽喉炎,腮腺炎和瘡癰等。
相關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治瘡毒,咽喉紅腫,痧癥,虛熱。”
2、《湖南藥物志》:“治脘腹痛,跌打腫痛。”12345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周劍宇 - 講師,博士 - 承德醫(yī)學院中藥系中藥藥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