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虱魚,學名胡子鯰,俗稱塘角魚,因其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且味道鮮美,是廣大群眾喜歡的水產品之一?;举Y料
拉丁名:Clarias fuscus (Lacepede)
塘虱魚是輻鰭魚綱鯰形目的其中一科淡水魚,統(tǒng)稱塘虱。塘虱主要在夜間出沒,以進食小魚、蝦及昆蟲維生。
異名為角魚、暗釘魚(《本草求原》),須子鲇(《脊椎動物分類學》),胡子鯰(《魚類分類學》)。為胡子鲇科動物胡子鲇的全體或肉。
性味: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益腎;調中;養(yǎng)血;止血。主久病體虛,腰膝酸痛;小兒疳積肥;哮喘;衄血;倒經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科學分類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鲇形目 Siluriformes
科: 塘虱魚 Clariidae
基本介紹學名叫 :埃及胡子鯰,俗稱塘角魚。
塘虱魚是一種喜陰怕陽、群居底棲、以攝食動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魚蝦、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腐尸為主要飼料。
鯰魚最大的特點是怕光、喜歡流水。這是鯰魚常喜歡棲息在較深水域的底層,多在岸陡、有洞穴處出沒的緣故。
釣鯰魚的釣餌,一般以大紅蚯蚓、小魚、小蝦、小泥鰍為好。不論哪種釣餌,均要活的,死的鯰魚則不吞食。用粗蚯蚓作釣餌,鉤尖露在餌外,裝好后,要讓蚯蚓頭和尾都在鉤子外面可以蠕動,誘魚上鉤。
釣鯰魚的氣候,以陰天、多支、細雨綿綿的天氣為好,風力在2-5級,風向南或偏南風為宜。烈日當空,萬里無云,樹梢不動,禾苗不搖的天氣不宜釣。釣鯰魚還要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情況選擇釣點。春日剛暖,鯰魚產卵期,鯰魚多在河灣處游弋覓食,應選擇向陽的淺水域下鉤,是白天釣鯰魚的最好釣位;盛夏至金秋,鯰魚產卵期,鯰魚會在河彎處游弋覓食,應選擇水彎處垂釣;秋后天氣漸涼,鯰魚回歸深水處棲息,應選擇深水處下鉤。夏季雷陣雨后的2-3天,是釣鯰魚的大好時機,鯰魚在7月之前都往上
形態(tài)特征塘虱魚體延長,長約14cm。
前部平扁,后部側扁。頭扁而寬,頂被有皮膜,顱骨后部突出,形成三角形,末端圓??陂?,下位,吻寬短,突出。眼小而具活動的眼瞼。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為一短管,近吻端。上凳突出。唇厚,唇溝明顯。牙細小。
須4對:上頜須1對,最長,鼻須1 對,下頜須2對,稍短,鰓耙細長。
背鰭58-62,無硬刺,基部甚長,末端與尾鰭相連。
胸鰭I,7-8,圓形,具1硬刺。腹鰭6,達臀鰭起點。
臀鰭39-43,起點緊接肛門,基部甚長,末端與背鰭末端相對 。尾鰭圓扇形。
體光滑無鱗,有側線。體棕黑色,腹部較淡。各鰭灰黑色。
生物特性生活環(huán)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
發(fā)布地:分布廣東、福建、云南、江蘇、上海等地。 在中國,分布于南自海南島北至長江中下游、西自云南、東至臺灣等,屬于亞熱帶小型底棲魚類。其常棲息于水草叢生的江河,生活于熱帶、池塘、溝渠以及沼澤的稻 田的洞穴內或暗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亞洲、非洲。
塘虱魚最大的特點是怕光、喜歡流水。這是塘虱魚常喜歡棲息在較深水域的底層,多在岸陡、有洞穴處出沒的緣故。釣塘虱魚的釣餌,一般以大紅蚯蚓、小魚、小蝦、小泥鰍為好。不論哪種釣餌,均要活的,死的塘虱魚則不吞食。用粗蚯蚓作釣餌,鉤尖露在餌外,裝好后,要讓蚯蚓頭和尾都在鉤子外面可以蠕動,誘魚上鉤。
釣塘虱魚的氣候,以陰天、多支、細雨綿綿的天氣為好,風力在2-5級,風向南或偏南風為宜。烈日當空,萬里無云,樹梢不動,禾苗不的天氣不宜釣。釣塘虱搖魚還要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情況選擇釣點。春日剛暖,塘虱魚產卵期,塘虱魚多在河灣處游弋覓食,應選擇向陽的淺水域下鉤,是白天釣塘虱魚的最好釣位;盛夏至金秋,塘虱魚產卵期,塘虱魚會在河彎處游弋覓食,應選擇水彎處垂釣;秋后天氣漸涼,塘虱魚回歸深水處棲息,應選擇深水處下鉤。夏季雷陣雨后的2-3天,是釣塘虱魚的大好時機,塘虱魚在7月之前都往上游,逆流而上。而到8月“立秋”之后,塘虱魚便順流而下。釣者應掌握好季節(jié),分別到上游或下游下釣。
營養(yǎng)成分塘虱魚含胃蛋白酶(pepsin),消化蛋白酶(digestive protease),糜蛋白酶(chymotrypsin)。還含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性味】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塘虱魚的功效】補血,滋腎,調中,興陽。 治腰膝酸痛。
養(yǎng)殖技術綜述塘虱魚是一種喜陰怕陽、群居底棲、以攝食動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魚蝦、昆蟲以及其它動物的腐尸為主要飼料。但人工養(yǎng)殖是利用水蚯蚓、枝角類或蠶蛹、屠場的下腳料等,也可以用魚粉、花生麩、玉米粉等配合制成人工飼料進行喂養(yǎng)。
魚塘消毒魚苗放養(yǎng)前,魚塘必須徹底清除雜物、清理塘底淤泥,每畝用生石灰25或茶籽麩20,或漂白粉5斤兌水全塘潑灑消毒,一星期后經試水確定安全,才能放苗。
魚苗投放塘虱魚的養(yǎng)殖,可分為混養(yǎng)與純養(yǎng)兩種方式?;祓B(yǎng)是指在養(yǎng)殖“四大家魚”塘中,每畝混養(yǎng)“五指魚”(即是每公斤200尾左右)150—200尾,平時不用專門投放飼料,每畝可收獲15—25公斤塘虱魚;純養(yǎng)是利用塘基堅實,排灌方便,水深能夠控制在1.5米左右,面積一般以4—6畝為宜的魚塘,以每畝放養(yǎng)3厘米幼苗,10000—15000尾。放苗初期,用密網布在塘邊圍成一個5—8平方米的小水體,先用淺水培育10—15天,隨著魚苗長大,逐日加深水位,最后拉開網布,讓其在大水面生長。
魚苗培育要繁殖埃及塘虱魚苗,首先要選擇好優(yōu)良健壯的親魚,按魚體重5%一10%,用花生麩、蠶蛹等食物飼養(yǎng),促使親魚性腺發(fā)良。好的雌魚種體表較粘滑,色素較淡,頭部略高,腹部圓脹,胸鰭末端較鈍,生殖孔呈圓形,成熟時腹部卵巢輪廊明顯,有彈性,有時可壓出碧綠色卵粒;肛門略突微紅。雄魚種則體表較粗糙,色素較深,頭部略扁,體乎直,腹部窄長,胸鰭末端較尖長,外生殖器成細長管狀,末端較尖,肛門略凹。
選擇好成熟親魚后,可進行催產注射。催產劑可用魚類腦下垂體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公斤雌魚用鯉垂體4粒,或鰱鳙垂體14—16枚,或激素3000單位。雄魚用量減半。垂體要研碎,加生理鹽水制成注射液,激素用生理鹽水溶解即可。公斤體重的親魚,注射量為2毫升。注射部位為背鰭側面肌肉,或胸鰭基部內側。注射后雌雄親魚配對放在塑料盆中的清水里,可放人一些假水仙根作魚巢,然后用竹箔蓋口,放到僻靜處,保持水溫25℃一30℃。親魚從注射到開始產卵約10---12小時,產卵時間約3個小時。一條魚養(yǎng)得好,一年可產卵4--5次,一次可產卵3--4萬粒。 親魚產卵后,將卵收集起來,放到孵化箱,或水泥池、水缸、面盆等用具里進行孵化。每平方米水面可容卵2--3萬粒,池水要保持深30---40厘米,溫度保持在29℃--30℃,不可過高,也不要讓強烈陽光照射。若用盆、缸孵化,要注意經常換水。孵化從受精到出膜只需2小時左右。當仔魚出膜后,應及時清理魚巢,注意換水,待50--60小時后,魚仔能游泳時把魚放到有餌料的培育池中。
環(huán)境要求魚塘塘基四周必須要牢固,檢查堵塞漏洞,進排水口要分設,預防雨季塘水漫頂(過基)使塘虱魚隨水而逃。魚苗培育最好是用水泥池,便于管理,捕捉容易,還可以防止敵害的威脅。水泥池可以砌成方形,一般以10--20平方米為宜,池高2米,池邊設排灌管和排污管,放養(yǎng)密度以每平方米水面1500---2000尾為宜。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般培育15天左右,可達到出售規(guī)格。 培育階段餌料以浮游動物(水蠕)為最好。水域要經過濾,防止龍虱幼蟲、松藻等敵害,也可用蛋黃、奶粉、玉米粉等混合飼料投喂,但要注意池水常換,保持清新,以免污染水質,影響魚的生長。也可以用池塘育魚苗。在大批繁殖中,用池塘較好,池塘面積1--2畝,水深1—1.5米為宜。池塘要求平整,排灌方便,魚苗下塘前10天,最好畝用茶麩40--50公斤潑塘,殺死塘中雜菌,進行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塘,放回清水后再放魚苗。每畝可放20萬尾,餌料與池養(yǎng)一樣。要經常巡塘,注意觀察水的變化,把蛙卵和其它雜物撈開,防止蠅糞天敵危害。這樣,培育12--15天,魚苗可達2--3厘米,即可出售。
成魚養(yǎng)殖塘虱魚的生長最適宜于20℃--30℃溫度,所以每年4--11月是理想的養(yǎng)殖季節(jié),這段時間可養(yǎng)2--3批魚。目前,常用養(yǎng)殖方式有如下四種。 稻田養(yǎng)殖:稻田要求沒有漏洞,排灌方便,田基較高,在進出水口要裝上網紗或竹篩,以防魚逃跑??稍诿繅K田的四角挖一個1--2平方米大的小水池,池深1米左右,池面要用樹葉或茅草遮蓋,以免強日光曝曬。每畝稻田可放魚苗1000尾左右,每天可定期投放一定食餌入池。如管理得好,畝產魚可獲75—175公斤。 家庭池養(yǎng):家庭場院可利用土池、水泥池、天井、水坑,水缸等地方進行養(yǎng)殖。放養(yǎng)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面50尾左右,這種池養(yǎng)魚飼料要求高,最好用動物性餌料,如蚯蚓、孑孓、小雜魚等。也可下魚粉混合花生麩、麥粉、玉米粉等投喂。一般每天投1—2次。同時要經常更換池水,盡量保持水質清新。 池塘純養(yǎng):池塘以0.5--2畝,水深1--2米為宜。未放魚前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放時每畝(最好放5厘米規(guī)格魚苗)密度為3000--4000尾,可施放禽畜糞肥,飼料可
投花生麩、米糠、蠶蛹等。日常管理要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投飼料,每天分早晚兩次,早上占當天40%,晚上占60%。每周調整一次投餌量,約增加20%。放魚后前20天要多下精飼料,用量為魚體重10%--15%左右,讓魚吃飽生長才快,并要注意水質變化,過肥可沖注新水,過瘦則應施肥。雨天要做好防逃工作,池塘養(yǎng)殖二三個月,一般魚可達0.4--0.5公斤重。 成魚混養(yǎng):埃及塘虱魚可與四大家魚混養(yǎng),既可充分利用水體,又利于四大家魚的生長:放養(yǎng)時間最好在7一8月份,放養(yǎng)數(shù)量要視餌料而定,一般每畝混養(yǎng)魚塘投放大塘虱魚苗1000---2000尾。餌料足,管理好。除增加家魚產量外,每畝可多收埃及塘虱魚300--1000公斤。
日常管理魚苗放養(yǎng)后,要堅持早晚巡塘,觀察塘虱魚的生長情況。飼料投喂要堅持“四定”,投飼量按魚體重的8%—10%比例投放,但有些群眾是以是否食完進行投飼量增減,盡量做到食完不浪費。在“四防”工作上(即防暴冷暴熱、防逃、防敵害、防魚病)做到有備而戰(zhàn)。利用池塘純養(yǎng)塘虱魚時,通過科學管理,成活率可保證在45%—55%以上,經過3—4個月的養(yǎng)殖,每畝可收獲商品魚350—500公斤,在種苗配套供應有保障的時候,一年還可以養(yǎng)殖兩造。
病害防治塘虱魚混養(yǎng)過程中,由于密度低,發(fā)生病害的機率較低,但在高密度純養(yǎng)生產中,從投苗到收獲都會隨時發(fā)生各種病害。因此,在純養(yǎng)過程中,病害預防工作尤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須在魚苗投放時,做好魚體消毒。常用食鹽兌水1:30,即是1公斤鹽用30公斤水,把下塘前的魚苗浸泡20分鐘后,才可放苗。魚苗下塘時,運輸過的魚苗因塘水溫度相差大,會出現(xiàn)“痙腰”癥狀(俗稱“硬身”)。魚苗下塘前,必須用桶將塘水慢慢沖入運魚苗的桶內,使水溫慢慢平衡,才可放魚苗落塘。
魚苗下塘后,投喂的飼料與育苗的飼料有改變,經常會在放養(yǎng)幾天內出現(xiàn)腸道病,造成大量死魚。因此,從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6—10克紅霉素拌入1公斤飼料中投喂,每天1次,連續(xù)五天。
塘虱魚養(yǎng)殖過程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爛皮病。此病多在魚苗放養(yǎng)一個月后,體重1兩左右時出現(xiàn)。病魚體表出現(xiàn)水泡,魚鰭基部充血,出現(xiàn)腐爛,嚴重者全身潰瘍,此時會出現(xiàn)大量死魚直到全軍覆滅。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兌水全塘潑灑,每畝用10—15公斤石灰,連用15天為一次。如果出現(xiàn)此病時,大部分都沒辦法將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藥,做好預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