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暑邪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中醫(yī)術語。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概念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解讀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暑乃夏季的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暑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主要發(fā)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故《素問·熱論》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p>

暑邪致病,有傷暑和中暑之別。起病緩,病情輕者為“傷暑”;發(fā)病急,病情重者,為“中暑”。

中醫(yī)應用暑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征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邪為陽邪。暑邪傷人多表現(xiàn)為一系列陽熱癥狀,如高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

2、暑性升散,擾神傷津耗氣:升,即升發(fā)、向上。暑為陽邪,其性升發(fā),故易上擾心神,或侵犯頭目,出現(xiàn)心胸煩悶不寧、頭昏、目眩、面赤等?!吧ⅰ?,指暑邪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故《素問·舉痛論》說:“炅則氣泄?!焙钩鲞^多,不僅傷津,而且耗氣,故臨床除見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津傷之癥外,往往可見氣短、乏力,甚則氣津耗傷太過,清竅失養(yǎng)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問·刺志論》說:“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3、暑多挾濕:暑季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水氣彌漫,故暑邪致病,多挾濕邪為患。其臨床表現(xiàn)除發(fā)熱、煩渴等暑熱癥狀外,常兼見身熱不揚、汗出不暢、四肢困倦、胸悶嘔惡、大便溏泄不爽等濕滯癥狀。如夏季的感冒病,多屬暑邪兼挾濕邪而致,治療當用“濕去熱孤”之法。

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玲孺 - 副研究員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