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五色帶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即五色帶下,為婦科重癥,指婦女帶下青、黃、白、赤、黑五色相雜,類似今日子宮頸癌,預后不良。

解讀五色帶即五色帶下,屬婦科疾病,婦女帶下青、黃、白、赤、黑五色相雜,稱“五色帶”。癥見婦女陰道流出分泌物,呈數(shù)種顏色,分泌物或如稀水,或如米湯,或如血水,或呈膿樣,且氣味惡臭難聞,這是與其他帶下癥的主要區(qū)別。本病多由帶下日久演變而來,可因生殖器官炎癥感染或腫瘤潰破所致,故遇次癥每屬重候。五色帶下,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因濕熱,虛者多因五臟俱損所致。臨床上應分辨虛實。五色帶下與現(xiàn)今生殖器惡心腫瘤晚期癥狀相類似,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本病預后不佳。

中醫(yī)應用病因病機

本病總體上來講其病因病機為勞傷氣血,濕熱內蘊,損傷胞宮,積之潰腐。

辨證論治

1、濕毒下注

臨床表現(xiàn):五色穢濁之液從陰道流出,臭穢異常,陰部或癢或痛,或有發(fā)熱,腹痛,胸悶納呆,惡心,口苦咽干,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方藥:以止帶方加銀花、連翹、土茯苓、苦參等清熱解毒,除濕止帶。

2、肝氣郁結

臨床表現(xiàn):五色帶下,氣味腥臭,小腹疼痛,情志不舒,胸脅脹滿。舌暗苔薄白,脈弦澀。治法方藥:以逍遙散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丹參等理氣活血,清熱去濕。

3、脾虛

臨床表現(xiàn):五色帶下,量多,質稀薄而臭穢,倦怠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納少便溏,失眠驚悸。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方藥:以參苓白術散加肉桂、當歸、白芍、川芎、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椿根皮健脾溫中止帶。

4、腎虛

臨床表現(xiàn):五色帶下,氣味惡臭,小腹疼痛,伴有發(fā)熱,咽干口渴,五心煩熱,小便頻數(shù)刺痛,大便秘結,舌暗苔微黃,脈細數(shù)。

治法方藥:以六味地黃湯加當歸、白芍、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補血滋陰。

5、虛寒

臨床表現(xiàn):五色帶下,量多稀薄,纏綿日久,氣味腐臭,面色晄白,身倦乏力,腰酸腿軟,時有腹痛。舌淡苔少,脈虛細。

治法方藥:以六味地黃湯加人參、黃芪、當歸、鹿角霜等溫補固澀。

6、陰虛血熱

臨床表現(xiàn):陰道出血淋漓不斷,白帶增多色黃,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夜不安眠,頭昏目眩,耳鳴口干,小便澀痛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少,脈弦細。

治法方藥:以一貫煎合知柏地黃丸兼夾滋養(yǎng)肝腎,清熱解毒。

針灸治療

主穴:帶脈、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白環(huán)俞、次髎。

配穴:氣郁加肝俞、太沖、豐隆、膈俞;濕熱加次髎,行間;陰虛加腎俞、太溪、次髎、行間;虛寒加腎俞、關元、命門、足三里。

1234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玲孺 - 副研究員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