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位于千島群島和間。南北最長2460公里,東西最寬1480公里,萬平方公里。海岸線較平直,總長10460公里。舍列霍夫灣、烏德灣、太灣、阿卡德米灣等。海水北淺南深,平均深度821米,最深處3521米,水容量達136.5萬立方公里。1
地貌地質(zhì)鄂霍次克海形成于第四紀(250萬年至1萬年前),經(jīng)歷了多次冰川的進退。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傾。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為陸架區(qū)、陸坡區(qū)和深水海盆。近岸陸架區(qū)占海區(qū)總面積的40%。
中央部分海底為陸坡區(qū),零星地分布著一些水下高地、洼地和海槽。
深水海盆主要有兩個:在庫頁島東面為一寬廣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嶇不平;在千島群島內(nèi)側(cè)的是千島海盆,為一深海平原,是全海區(qū)最深之處。海底沉積物,近岸帶為粗礫、細礫和砂;陸架和島架區(qū)主要為砂;深水海域沉積物則為粉砂質(zhì)泥、粉砂粘土和泥質(zhì);千島群島地區(qū)的底質(zhì),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質(zhì),許多地方已形成各種粒度的凝灰?guī)r沉積層。
鄂霍次克海島嶼周圍海底常發(fā)生地震,并形成破壞力巨大的津浪(地震海嘯)。大陸架面積廣闊(占海底面積42%以上),約寬400千米,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島群島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中部是帶狀大陸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海流從東北經(jīng)中部、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形成千島寒流(親潮);南部局部地區(qū)有暖流經(jīng)過。
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大部分為東北亞的不同地形區(qū)所圍繞。鄂霍次克海西瀕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海岸,南起黑龍江河口灣,北至品仁納(Penzhina)河口。東以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KurilIslands)為界,南抵日本的北海道,西南至俄羅斯的薩哈林島(Sakhalin)。鄂霍次克海覆蓋面積158.3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77米,海水沖刷著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的海岸。
大陸沿岸大部分為高峻巖岸,其間散布著注入該海的地區(qū)性大河的河口。諸如黑龍江、烏第河、鄂霍塔河、吉日加河及品仁納河等。海底由北向南和西南傾斜。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200米的大陸棚,而其余地區(qū)(約占總面積的70%)是深200米-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
地形特點南北最長2460千米,東西最寬1480千米,面積約152.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38米。北部有寬闊的大陸架,往南水深增加。中部水深1000-1600米,東部最深處達3658米。海岸線較平直,總長10460千米。較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烏德灣、太灣、阿卡德米灣等。海水北淺南深,平均深度821米,北淺南深,最深處3521米(千島海盆)。水容量達136.5萬立方千米。鹽度32.8‰-33.8‰。鄂霍次克海北淺南深,北部近岸是大陸架區(qū),中央是大陸坡區(qū),南部薩哈林島(庫頁島)東側(cè)和千島群島內(nèi)側(cè)是兩個深水海盆。海盆邊緣的千島群島位于地殼活動帶,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200米的大陸棚,而其馀地區(qū)(約占總面積的70%)是深200米-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海底常發(fā)生地震和火山活動,有30個活火山和70個死火山。海底地形自北向南傾斜,北部大陸架寬廣,東南部有著名的千島海盆,最深處達3521米。鄂霍次克海南北氣候差異明顯。北部處于高緯度,又伸入亞洲大陸,具有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促,年降水量400毫米-700毫米;南部受海洋調(diào)節(jié)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1月北部平均氣溫零下24℃,南部零下10℃;8月北部平均氣溫11℃,南部則為17℃。冬季來自大陸的干冷西北風(fēng),不僅可以激起海面大浪,而且引起大范圍降溫,使大部分海區(qū)結(jié)冰。北部一般11月開始結(jié)冰,冰期持續(xù)到來年6月,南部冰期大多不超過3個月。海區(qū)結(jié)冰或有浮冰,不利于航行。海海區(qū)因有寒流和暖流交匯,而有濃霧形成。海水中營養(yǎng)鹽類較多,利于海洋生物繁殖,產(chǎn)堪察加蟹、鮭魚、鯡魚、鱈魚、鰈魚等。重要港口有馬加丹、鄂霍次克等。
海岸狀況沿岸大部高峻陡峭;堪察加半島西岸、薩哈林島和北海道島北岸低平,多潟湖,岸線較平直。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薩哈林灣和捷爾佩尼耶灣。其間散布著注入該海的地區(qū)性大河的河口。諸如黑龍江、烏第(Uda)河、鄂霍塔(Okhota)河、吉日加(Gizhiga)河及品仁納河等。
地質(zhì)活動情況香港天文臺2008年7月5日10:19記錄一次猛烈地震,震央位于俄羅斯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之西北偏西約380千米,地震規(guī)模為里氏7.5級。經(jīng)初步分析,震中位于鄂霍次克海(53.9°N,153.0°E),目前尚未有傷亡及損毀報告。
中國地震臺網(wǎng)正式測定:2013年5月24日13:44分在鄂霍次克海(54.9°N,153.3°E)發(fā)生8.2級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
本次地震有兩個顯著特點:
1、深度超過600千米的巨大地震,這在地震觀測史十分罕見;
2、由于震源深達600千米(位于地幔中),地震波傳播速度更快,能量衰減減慢,低頻成份攜帶的巨大能量得以傳播的更遠,這使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震感。
氣候特征鄂霍次克海屬溫帶季風(fēng)氣候。平均氣溫:2月北部零下20℃,南部零下7℃;8月東北部12℃,南部18℃。表層水溫:冬季在0℃以下,夏季8℃-12℃。表層鹽度25‰-35‰。海域從10月至次年6月結(jié)冰,3月結(jié)冰范圍最大,冰厚1米。4月-8月多霧,北部和西北部時有濃霧。冬季多暴風(fēng)雪。不規(guī)則日潮、半日潮,最大潮差12.9米(品仁納灣),流速約7.5節(jié)。海流呈反時針方向環(huán)流,流速0.5節(jié)-1.5節(jié)。年降水量:北部710毫米,南部1040毫米。年平均氣溫隨緯度而異,北方為零下6℃,南方為5.5℃;在同一緯度上,東部又比西部高10℃。月平均氣溫以1月為最低,北部的舍利霍夫灣和烏達灣為零下24℃,而千島群島和堪察加南部為-10℃;8月為最高,北部為11℃,南部為17℃。
鄂霍次克海的大部海面10月至次年6月結(jié)冰。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亞洲大陸影響,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1月-2月平均氣溫零下20℃至零下24℃,7月-8月為12℃-14℃,年降水量400毫米-700毫米,海水結(jié)冰期長達7個月(11月至翌年6月),冰厚0.8米-1米。南部和東部靠近太平洋,屬溫帶季風(fēng)氣候,1月-2月平均氣溫零下5℃至零下7℃,7月-8月為12℃-18℃,年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區(qū)因有寒流和暖流交匯,融冰期有濃霧,并有流冰活動,不利航行。海水表層鹽度在薩哈林島附近為25‰-27‰,堪察加附近32‰-33‰,中央部分33‰。
同時,季風(fēng)氣候十分顯著,冬季風(fēng)從陸地吹向海洋,風(fēng)力較大,持續(xù)時間也較長;夏季則多海風(fēng)。秋季多強暴風(fēng),風(fēng)速達20m/s-30m/s,波高達8米-12米。此外,該海區(qū)易受津浪(地震海嘯)襲擊,瞬間浪高高達20米。波長為數(shù)公里,傳播速度為400千米/時-800千米/時,給沿岸地區(qū)、尤其是千島群島造成巨大的破壞。
結(jié)冰嚴重,幾乎全海區(qū)都不同程度地有海冰。北部,11月開始結(jié)冰,結(jié)冰期可達280天,冰厚為0.8米-1米;堪察加和千島群島為少冰區(qū),每年結(jié)冰期平均不超過3個月。嚴冬季節(jié),有時西北風(fēng)把浮冰吹向千島群島,使某些海峽堵塞。夏季,僅珊塔爾群島附近仍留有海冰,其他海區(qū)均無冰。
受亞洲大陸極端氣候的影響,鄂霍次克東北、北和西部海域冬季嚴寒,從10月至翌年4月,這些海域氣溫非常低,海水一直封凍。南部和東南部海域靠近太平洋,屬比較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北部海域2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0℃,8月為12℃。南部海域2月平均氣溫-7℃,8月為18℃。10月底海水開始封凍,到3月冰凍最嚴重。
水文特點鄂霍次克海平均水深為821米,最大水深為3916米。海區(qū)表層海流大體是從東北經(jīng)中部、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形成氣旋式環(huán)流。鄂霍次克海的海水由大陸排放的水、雨水、從太平洋穿過千島群島的無數(shù)海峽西流之水,以及從日本海經(jīng)過拉佩魯茲(La Perouse,亦作宗谷)海峽北流之水組成。受這些洋流影響,海域東半部的水溫較西半部高,海水一般沿逆時針方向流動。從太平洋匯合的海水,特別是在千島群島東部和中部之間匯合的海水,在東部的幾條支流上形成湍急的急流向北流去,而在西部,從西伯利亞大陸注入的河水則匯入類似的急流中向南流去。
海流大致為氣旋式環(huán)流。太平洋暖水經(jīng)千島群島北部海峽流入該海后,分為兩支:
一支向西北直指約翰島,強度不斷減弱。另一支向北,到北部沿岸后轉(zhuǎn)向西和西南。沿岸南下途中,不斷納入各條河流淡水(尤其是黑龍江的徑流),后沿庫頁島南下,這是寒冷的沿岸流;并有小部分從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北側(cè)流向日本海。
而日本海的暖水從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南側(cè)流入本海區(qū),沿著北海道北岸向東流,即為宗谷海流。流速可達50cm/s-90cm/s。從而,構(gòu)成氣旋式的總環(huán)流。流速,近岸大于遠海。遠海流速一般為5cm/s-10cm/s,流向較穩(wěn)定。該海區(qū)與太平洋的水交換,主要通過千島群島諸海峽。就整個群島地區(qū)來說,上層為北進南出;深層則主要由太平洋流入,這與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以南進北出的方式與日本海進行水交換有所不同。
水團主要有表層水、中層水和太平洋深層水。表層水(0米層-150米層或200米層)是冬季由海水垂直對流形成,溫、鹽特征值分別為-1.7C~0.6C和 32.0C-33.5C。中層水(200米層-800米層)是由太平洋流入的上層水混合變性而成,其溫、鹽特征值分別為0.1C-2C和33.3C~33.8C。太平洋深層水 (800米以深)由太平洋流入的深層水變性而成,特征為高溫(2.4C左右)、低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