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杄木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杄木,中藥名。為松科植物白杄Picea meyeri Rehd. et Wils.、青杄Picea wilsonii Mast的枝干結節(jié)和針葉。白杄分布于華北及遼寧。青杄分布于華北及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風濕關節(jié)痛,跌打腫痛。葉兼能明目安神,治高血壓病,夜盲癥。

入藥部位枝干結節(jié)和針葉。

性味味苦,葉兼澀,性溫。

功效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主治用于風濕關節(jié)痛,跌打腫痛。葉兼能明目安神,治高血壓病,夜盲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陰干備用。

形態(tài)特征白杄又名刺幾松、鈍葉杉、云杉、毛枝云杉、麥氏云杉。喬木,高達30m,胸圍約60cm。樹皮灰褐色,不規(guī)則薄裂。小枝淡黃褐色,有毛;冬芽圓錐形,褐色,光滑無毛。葉錐形,長1.3-3cm,先端鈍尖,橫切面棱形,四面有氣孔線。雌雄同株;雄球花單生葉腋,下垂;雌球花單生枝頂,紫紅色,下垂。球果長圓狀圓柱形,熟時褐黃色,長6-9cm,徑2.5-3.5cm;中部種鱗倒卵形,長約1.6cm,寬約1.2m,先端圓或鈍三角形,鱗背露出部分有條紋。種子倒卵圓形,長約3.5mm,種翅淡褐色。

青杄又名細葉松、方葉杉、細葉云杉、刺兒松、黑杄松、白杄松、紫木樹、紅毛杉。喬木,高達50米,胸徑達1.3米;樹皮灰色或暗灰色,裂成不規(guī)則鱗狀塊片脫落;枝條近平展,樹冠塔形;一年生枝淡黃綠色或淡黃灰色,無毛,稀有疏生短毛,二、三年生枝淡灰色、灰色或淡褐灰色;冬芽卵圓形,無樹脂,芽鱗排列緊密,淡黃褐色或褐色,先端鈍,背部無縱脊,光滑無毛,小枝基部宿存芽鱗的先端緊貼小枝。葉排列較密,在小枝上部向前伸展,小枝下面之葉向兩側伸展,四棱狀條形,直或微彎,較短,通常長0.8-1.3(-1.8)厘米,寬1.2-1.7毫米,先端尖,橫切面四棱形或扁菱形,四面各有氣孔線4-6條,微具白粉。球果卵狀圓柱形或圓柱狀長卵圓形,成熟前綠色,熟時黃褐色或淡褐色,長5-8厘米,徑2.5-4厘米;中部種鱗倒卵形,長1.4-1.7厘米,寬1-1.4厘米,先端圓或有急尖頭,或呈鈍三角形,或具突起截形之尖頭,基部寬楔形,鱗背露出部分無明顯的槽紋,較平滑;苞鱗匙狀矩圓形,先端鈍圓,長約4毫米;種子倒卵圓形,長3-4毫米,連翅長1.2-1.5厘米,種翅倒寬披針形,淡褐色,先端圓;子葉6-9枚,條狀鉆形,長1.5-2厘米,棱上有極細的齒毛;初生葉四棱狀條形, 長0.4-1.3厘米,先端有漸尖的長尖頭,中部以上有整齊的細齒毛?;ㄆ?月,球果10月成熟。

生長環(huán)境白杄:生于海拔1500-2700m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分布于華北及遼寧。

青杄:生于海拔1700-2800m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分布于華北及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鑒別白杄:小枝有木釘狀葉枕,有毛或近無毛,節(jié)處膨大呈瘤狀,外表面灰褐色。葉條狀,有棱,稍彎曲,長1.3-3cm,寬1.2-1.8mm,先端微鈍或鈍頭,四面有粉白色氣孔線;橫切面菱形。氣微;結節(jié)味稍苦,葉味淡。

青杄:枝的結節(jié)瘤狀,與白杄類同。葉錐形四棱狀,長0.8-1.5cm,先端尖,四面各有氣孔線4-6條,橫切面菱形或扁菱形。

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徐晶 - 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 遼寧中醫(y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