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七,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螃蟹七Arisaema fargesii Buchet[A. Purpure-ogaleatum auct. Non Engl.]的塊莖。螃蟹七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具有燥濕,祛風(fēng),化痰,散結(jié)之功效。常用于中風(fēng)口眼?斜,半身不遂,破傷風(fēng)口噤,頸項強直,小兒驚風(fēng),痰咳,癰疽,腫毒。
別名虎掌南星、天南星、狗爪南星、白南星、紅南星、狼毒。
入藥部位塊莖。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腎經(jīng)。
功效燥濕,祛風(fēng),化痰,散結(jié)。
主治用于中風(fēng)口眼? 斜,半身不遂,破傷風(fēng)口噤,頸項強直,小兒驚風(fēng),痰咳,癰疽,腫毒。
相關(guān)配伍1、治痰飲喘咳:制螃蟹七三錢,陳皮、法夏、茯苓、炙桑皮各三錢,水煎服。
2、治跌打損傷:制螃蟹七、紅毛七、見血飛、紅牛膝、八爪金龍、大救駕各三錢,泡酒服。
3、治癰腫、蛇傷:生螃蟹七適量,搗爛外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須經(jīng)炮制后使用);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一、采集加工秋后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二、炮制方法去雜,洗凈,悶潤,切段,干燥。
形態(tài)特征螃蟹七又名紫盔天南星、城口天南星。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直徑3-5cm,常具多數(shù)小球莖。鱗葉3,褐色,寬2-2.5cm,向上漸狹,最上的長約15cm。葉柄長20-40cm,粗6-7mm,下部1/4具鞘;葉片3深裂至3全裂,裂片全緣,中裂片近菱形,卵狀長圓形至卵形,長17-32cm,寬15-25cm;側(cè)裂片斜橢圓形,長9-23cm,寬6-16cm;中肋背面隆起,側(cè)脈9-10對,集合脈距邊緣約5mm。花序柄比葉柄短而細,長18-26cm。佛焰苞紫色,有蒼白色線狀條紋,管部近圓柱形,長4-8cm,直徑1.5-2cm,喉部邊緣耳狀反卷;檐部長圓三角形,拱形下彎或近直立,長6-12cm,寬4-4.5cm,長漸尖,具長1-4cm的尾尖。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2.5-3cm,圓柱形,粗4-5mm,雄花有花藥2-4,藥室卵圓形,基部叉開,頂孔開裂;雌花序長約2cm,子房具棱,頂部常圓形,花柱極短而粗,柱頭有毛;附屬器粗壯,圓錐狀,長約4.5-9cm,基部驟狹成短柄,上部長漸尖,先端鈍,粗1.5-5mm,近直立或上部略彎。花期5-6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1600m的林下或灌叢內(nèi)多石處。我國特有。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鑒別一、藥材性狀塊莖多呈扁平皿狀,直徑2-4cm,高5-10mm,亦有呈不規(guī)則半球形。表面淡黃棕色或綠黑色,有的可見未去凈的淡棕色外皮。頂端凹陷(莖痕),周圍有數(shù)個深陷的須根痕,周邊有側(cè)芽,呈長圓形突起,其頂端凹陷。質(zhì)堅硬,呈角質(zhì)狀,有的略透明。無臭,味辣而麻。
二、飲片性狀本品呈扁平類圓球狀。直徑3-5cm。表面棕色,光滑。頂端莖痕平坦,根痕較粗。莖痕周圍有多數(shù)突起的球狀側(cè)芽,質(zhì)堅硬。
藥理作用抗驚厥作用。
附注同屬植物紫鹿藥Smilacina purpurea Wall. ,在西藏地區(qū)亦以根狀莖同供藥用。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徐晶 - 教授,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 - 遼寧中醫(yī)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