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中,病名。即中消,是消渴病根據(jù)病位、病機及癥狀之不同之稱謂,消中屬胃熱而名中消。中消又稱脾消或脾癉。其證多食善饑,口干飲水。大便硬,小便如泔。
病因病機本病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guān)鍵。三臟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病因則包括下列:①稟賦不足。②飲食失節(jié):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nèi)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發(fā)為中消。③情志失調(diào):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傷肝,肝氣郁結(jié),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熱內(nèi)燔,消灼肺胃陰津而發(fā)為中消。④勞欲過度:房室不節(jié),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nèi)生,則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終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xiàn),發(fā)為中消。
臨床表現(xiàn)中消,屬于消渴病的一種。中消者為病在脾,其證善渴善饑,能食而瘦,溺赤便閉。臨床表現(xiàn)為:
1.口甘、口黏
口甜為中消先兆,中消又稱脾消或脾癉。甘,甜也,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口甜為脾胃濕熱,熱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虛不能攝精致臟精外漏,為中消先兆。口黏為脾胃濕熱的象征,濕熱型中消患者往往以口黏為先兆。
2.屢發(fā)瘡癤
屢發(fā)瘡癤,此起彼伏,為中消病的較早信號,大多發(fā)生在作渴之前
3.肥胖
逐漸肥胖,體重遞增,是中消病發(fā)作前的信號,但若中消經(jīng)過典型發(fā)作后即可逐漸轉(zhuǎn)為消瘦。
辨證施治1.胃熱熾盛證
證候: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干,脈滑數(shù)。治則:清胃瀉火,養(yǎng)陰生津。方藥:①方1:麥冬、生地黃、玄參、石膏、天花粉、黃連、梔子、知母、牛膝。水煎服。②方2:大黃、桂枝、桃仁、玄明粉、甘草、玄參、生地黃、麥冬、黃芪。水煎服。③方3:黨參、知母、生石膏、黃連、阿膠、白芍、天花粉、山藥、黃精、何首烏、麥冬、地骨皮、雞子黃。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④方4:黨參、白術(shù)、山藥、沙參、麥冬、百合、玉竹、焦山楂、雞內(nèi)金、陳皮、甘松、葛根。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肺火燥熱證
證候: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質(zhì)紅少津,苔薄黃,脈洪數(shù)。治則: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方藥:①方1:天花粉、葛根、生地黃、麥冬、黃芩、五味子、山藥、石斛。水煎服。②方2:黃芪、生地黃、山藥、玄參、黃芩、黃連、川芎、黃柏、赤芍、蒼術(shù)、梔子、茯苓、當(dāng)歸、生牡蠣。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③方3:生石膏、知母、白參、粳米、甘草。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飲食保健1.宜吃食物
宜食帶莖、帶葉、含繕食纖維多的青菜,繕食纖維越多,控制血糖的效果越好。如芹菜、空心菜、菠菜、油麥菜、白菜、蘆筍等。又如蘑茹等菌類富含微量元素鉻,對改善及預(yù)防中消病的并發(fā)癥有一定好處。
2.飲食療法
(1)豬胰煲淮山 豬胰,山藥,同煲湯,加鹽調(diào)味服食。
(2)玉米須煲瘦豬肉 米須,瘦豬肉,共煲湯,加鹽調(diào)味去玉米須服食。
(3)豬胰粉 豬胰適量焙干,研成細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