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胸脅痛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胸脅痛是指因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jié)或跌打損傷等原因導致的脈絡失養(yǎng)或閉阻而引起的以胸脅部疼痛為主的一種病癥。病位在肝膽,病性有虛有實。俗稱:“岔氣”。臨床上可見于肋間神經痛、急性膽囊炎、膽結石、肝炎等。

病因病機1.肝郁氣滯:肝主疏泄,如若情志抑郁、惱怒或情志不舒時可導致肝氣郁滯,肝失調達,肝經絡脈氣機不利,從而發(fā)為胸脅脹痛不舒,走竄不定等癥狀。

2.瘀血阻絡:當感受外邪或跌打損傷,導致瘀血內停,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經氣不利,不通而痛,經脈循行之處便可出現疼痛。

3.濕熱內蘊:濕熱蘊結于肝,肝絡失和,疏泄失常,則會導致胸脅疼痛,牽引后背疼痛,伴見口干口苦等癥。

4.陰血不足:肝臟體陰而用陽,若氣機郁滯久而化火,灼傷陰液,導致肝經失養(yǎng);或精血虧虛,血虛不能濡養(yǎng)脈絡,可導致胸肋隱痛。

臨床表現根據不同證型和證候,臨床可基本見到4種表現:

1.肝郁氣滯可表現為脅肋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噯氣,每遇情志不暢時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2.瘀血阻絡則可見胸肋刺痛,疼痛部位固定,或伴有面色晦暗。舌暗,或有瘀斑,脈澀。

3.濕熱內蘊表現有胸肋悶痛,可牽及后背,伴有脘腹痞滿不舒,厭油膩。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

4.陰血不足常見胸脅隱痛,伴口干渴、胸中煩熱,或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辨證施治(一)內治法

1.肝郁氣滯

證候:脅肋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噯氣,每遇情志不暢時加重,舌苔薄白,脈弦。治則:疏肝解郁。主方: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

2.瘀血阻絡

證候:胸肋刺痛,疼痛部位固定,或伴有面色晦暗。舌暗,或有瘀斑,脈澀。治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主方:血府逐瘀湯或復原活血湯加減。

3.濕熱內蘊

證候:胸肋悶痛,可牽及后背,伴有脘腹痞滿不舒,厭油膩。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治則:清熱利濕。主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4.陰血不足

證候:胸脅隱痛,伴口干渴、胸中煩熱,或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治則:養(yǎng)陰補血柔肝。主方:一貫煎加減。

(二)針灸治療

以導氣通滯為法,取穴日月、期門、支溝、陽陵泉、丘墟、行間、大墩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