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鴨腳艾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鴨腳艾,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的全草或根。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區(qū)。具有活血散瘀,理氣化濕之功效。常用于血瘀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滯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腫大,食積腹脹,寒濕泄瀉,疝氣,腳氣,陰疽腫痛,跌打損傷,水火燙傷。

別名雞鴨腳艾、甜菜子、野勒菜、四季菜、雞甜菜、鴨腳菜、甜艾、珍珠菊、土鰍菜 、劉寄奴、大力王、白花蒿、野芹菜、白花艾、白米蒿、土三七、肺癆草、紅姨媽菜

入藥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溫。

歸經(jīng)歸心、脾、肺經(jīng)。

功效活血散瘀,理氣化濕。

主治血瘀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滯腹痛,慢性肝炎,肝脾腫大,食積腹脹,寒濕泄瀉,疝氣,腳氣,陰疽腫痛,跌打損傷,水火燙傷。

相關(guān)配伍1、治經(jīng)閉或經(jīng)前腹痛:鮮鴨腳艾60g。酒水煎,調(diào)紅糖服。(《福建中草藥》)

2、治疝氣:四季菜鮮根30-6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絞汁涂;研末撒或調(diào)敷。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采集加工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根,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明顯,側(cè)根細長;根狀莖短,直徑4-10mm。莖直立,有縱棱,上部多分枝。下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有柄或假托葉;葉片廣卵形或長卵形,長5.5-12.5cm,寬4.5-8.5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裂片3-5枚,變化大,卵形、長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基部與側(cè)邊中部裂片最大,長2-8cm,寬1-3cm,先端漸尖、長尖或鈍尖,邊緣有細裂齒或全緣;葉柄長2-5cm;上部葉與苞葉略小,羽狀深裂或全裂。頭狀花序卵圓形,無柄,基部無小苞葉,在分枝的小枝上數(shù)枚或10余枚,密集成穗狀圓錐花叢;總苞鐘狀卵形;總苞片3-4層,半膜質(zhì)或膜質(zhì);花雜性,外層雌花3-6朵,長約2mm;中央兩性花,4-10朵,長2.5mm,均有管狀;雄蕊5;柱頭2裂,裂片先端呈畫筆狀。瘦果橢圓形,長約1.5mm?;?、果期8-11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林下、林緣、路旁、山坡草地及灌叢下。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區(qū)。

性狀鑒別莖有棱,灰棕色,直徑5-10mm,表面有縱條紋,斷面中央有疏松的髓,葉羽狀深裂,裂片3-5,上面無毛,下面沿脈有微毛。莖梢頭狀花序集成圓錐狀花序,花細小,白色或淺黃色氣微弱,味淡。莖表皮下為2-4層厚角細胞,莖的橫切面20余個微管束環(huán)狀排列;上表皮細胞為一列,表面觀垂周壁較平直;非腺毛由3-6個細胞組成;氣孔為不等式,長26-42um,直徑16-37um;粉末灰黃色,“T”字形毛眾多,多折斷,具腺毛,花粉粒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3-20um,壁較厚,表面布滿小尖刺;導管多為網(wǎng)紋導管,少數(shù)為環(huán)紋及螺紋,直徑18-122um;非腺毛3-5個細胞組成,有時柄部細胞雙列;柱鞘纖維,直徑10.8-28.8um,壁厚2.4-4.3um,紋孔較小,多成束存在。木纖維兩端鈍圓,紋孔較多,呈斜縫狀。

藥理作用1、護肝作用。

2、平喘作用。

3、毒性:無明顯不良反應。

相關(guān)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消血通經(jīng)。療霍亂水瀉,止疳瘡血出,湯火傷;治心氣痛,水脹;又治大小便血?!?/p>

2、《綱目拾遺》:“治腳氣,疝氣?!?/p>

3、《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皮膚潰瘍,湯火傷,頭風痛?!?/p>

4、《廣西本草選編》:“治慢性肝炎,急性腸胃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

12345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羅容 - 副教授 - 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