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丹,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三分丹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 Metc.的根。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具有祛風,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痛,跌打腫痛。
入藥部位根。
性味味微辛,性平。
功效祛風,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風濕痛,跌打腫痛。
相關(guān)配伍1、治跌打損傷,風濕痛:三分丹根曬干為末,每服0.9g,煎蛋沖酒服?;蛉「?,每30g浸酒500ml,每服10-15ml,每日1次,并外擦患處。孕婦慎用。(《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小兒口腔炎:三分丹搗爛敷“囟門”,并取藥掛于胸前;或取葉與豬瘦肉煎服。(《廣西民族藥簡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每服0.9g;或浸酒。外用:適量,浸酒擦患處。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
采集加工冬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形態(tài)特征攀援灌木。須根叢生;全株被銹黃色糙硬毛,莖纏繞。葉對生,堅紙質(zhì);葉柄長1-2cm;葉片卵狀長圓形,長4.5-10.5cm,寬2.5-6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至圓形,側(cè)脈5-6對。聚傘花序腋生或腋外生,著花10余朵;花蕾圓球狀;花小黃綠色;花萼5深裂,外面被糙硬毛;花冠近鐘狀,外面被長柔毛,裂片長圓形,基部向右覆蓋;副花冠裂片5,卵形,貼生于合蕊冠上,背面隆腫;花粉塊每室1個,近圓球狀,直立;花藥先端有圓形膜質(zhì),內(nèi)彎向柱頭;心皮離生;柱頭五角狀,先端突起。蓇葖果雙生,叉開成一直線,短披針形,長4.5cm,直徑1.5cm,密被銹黃色短柔毛。種子長6mm,有薄邊,先端具長約1.5cm的白色絹質(zhì)種毛?;ㄆ?-8月,果期9-12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低山山地疏密林中及曠野、平原的灌木叢中。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藥理作用1、抗癌;
2、興奮橫紋肌、平滑肌、抑制心肌;
3、有吐根樣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全國中草藥匯編》:“祛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痛。”
2、《廣西民族藥簡編》:“根,水煎服治驚風,消化不良,哮喘,木薯中毒,毒蕈中毒,藥物中毒,胃痛,支氣管炎?!?/p>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姜大成 - 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