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泡花樹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泡花樹,中藥名。為清風藤科植物泡花樹Meliosma cuneifolia Franch.的根皮。分布于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及云南等地。具有利水,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水腫,腹水;外用治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入藥部位根皮。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功效利水,解毒。

主治用于水腫,腹水;外用治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相關(guān)配伍1、腹脹氣滯:靈壽茨15g,窩兒七、太白米、木通、太白茶各3g,青蛙七、大黃各6g。水煎服。

2、寒凝血滯之痛經(jīng)、經(jīng)閉:桂皮、川芎各9g,當歸12g,吳茱萸、艾葉各6g。水煎服。

3、陰疽:桂皮、麻黃、甘草各3g,熟地30g,白芥子6g,炮姜炭1.5g。水煎服。(1-3方出自《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用法用量用量6-15g。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采集加工四季可采。曬干用或鮮用。

形態(tài)特征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8m。根皮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裂紋。小枝近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約1cm;葉片紙質(zhì),倒卵形或橢圓形,長8-20cm,寬3-8cm,先端短漸尖或銳尖,基部窄楔形,邊緣除基部外幾乎全部有粗而銳尖的鋸齒,上面稍粗糙,下面密生短茸毛和脈腋內(nèi)有髯毛,側(cè)脈約18-20對,在下面突起。夏季開黃白色花,花小,成圓錐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長寬約20cm,分枝廣展,被銹色的短柔毛;花梗長約2mm;萼片4,卵圓形,有睫毛;花瓣5,無毛,外面3片近圓形,內(nèi)面2片微小,深2裂;雄蕊5;花盤膜質(zhì),短齒裂。核果球形,直徑4-5mm,熟時黑色。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或溝邊雜木林中。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及云南等省。

附注同屬植物筆羅子Meliosma rigida Sieb.et Zucc.與上種相似,其主要區(qū)別在于本種為常綠小喬木。小枝有銹色茸毛。葉片革質(zhì),倒披針形,全緣或上部有疏鋸齒。側(cè)脈13-18對,葉柄長1.5-4cm,有短柔毛。萼片5;花瓣5。核果徑5-8mm。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西及廣東等省區(qū)。其根亦如泡花樹入藥。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姜大成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