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赤眼,中醫(yī)病名。本病白睛暴發(fā)紅赤,眵多粘結,常累及雙眼,能迅速傳染并引起廣泛流行。故稱天行赤眼。又名天行赤熱、天行暴赤。俗稱紅眼病。本病見于《銀海精微》。該書對本病病因及其傳染流行等均有描述。多于夏秋之季發(fā)病,患者常有傳染病接觸史。本病與西醫(yī)學之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相似。
名詞解釋天行赤眼是指白睛赤脈突然布繞、畏光流淚澀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并具有流行傳染特點的眼科常見病證。多發(fā)于夏秋兩季,雙眼同病居多。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性傳染性結膜炎,或流行性結膜角膜炎。俗稱紅眼病。由風熱毒邪侵淫于目所致。
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本病類似于西醫(yī)學的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屬病毒性結膜炎。
病因外感疫癘之氣所致,或兼肺胃積熱,內外合邪交攻于目而發(fā)。
病機本病多因猝感疫癘之氣,疫熱傷絡,或肺胃積熱,肺金凌木,侵犯肝經,上攻于目而發(fā)本病。
診查要點診斷依據(jù)1、白睛紅赤,或見白睛溢血呈點、呈片,胞瞼紅腫,黑睛可見星翳。耳前或頜下可捫及腫核。
2、眼沙澀,灼痛,畏光流淚,甚者熱淚如湯,或眵清稀。
3、起病迅速,鄰里相傳,易成流行。
病證鑒別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暴風客熱的鑒別:前二者系猝感疫癘毒邪,起病急,傳染快,易造成廣泛大流行。后者則因風熱之邪外襲所致,有一定傳染性但不流行。三種病均有眼焮熱赤痛、白睛紅赤、胞瞼浮腫的特點。天行赤眼則白睛同時出現(xiàn)點狀、片狀出血;天行赤眼暴翳則淚多眵少,發(fā)病1周后黑睛出現(xiàn)星翳而影響視力,愈后遺留翳障,且早期耳前腫核壓痛。
相關檢查1、眼部檢查:初起胞瞼紅腫,白睛紅赤,甚至紅赤壅腫,瞼內粟粒叢生,或有偽膜形成;繼之白睛溢血呈點片狀或彌漫狀,黑睛生星翳。耳前或頜下可捫及腫核。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眼分泌物涂片或結膜刮片鏡檢見單核白細胞增多。
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本病系感受疫癘之氣所致,處在流行區(qū)內都看染病的可能。因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對本病辨證應注意到病邪與正氣的關系。如感邪輕而正氣強,則發(fā)病輕而易愈,否則病情較重。若日久不愈,易并發(fā)黑睛星翳。
治療原則清熱解毒,祛風散邪。
證治分類內治
(一)初感癘氣
癥狀:病初起,眼局部癥狀俱悉,但不嚴重,全身癥狀多不明顯。
治法:疏風散邪,兼以清熱。
方藥:疏風散熱飲子加減。
常用藥:防風、羌活、牛蒡子、薄荷、連翹、梔子、甘草、大黃、赤芍、川芎。
(二)肺胃積熱
癥狀:患眼灼熱疼痛,胞瞼紅腫,白睛赤絲鮮紅滿布,眵淚粘稠,兼有頭痛煩躁,或便秘溲赤,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散邪。
方藥:瀉肺飲加減。
常用藥:石膏、赤芍、黃芩、桑白皮、枳殼、連翹、荊芥、澤瀉、防風、梔子、白芷、羌活、甘草。
(三)疫熱傷絡
癥狀:眼部癥狀除同上述外,尚見白睛或瞼內有點狀或片狀之溢血。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散邪。
方藥:瀉肺飲加減。
常用藥:石膏、赤芍、黃芩、桑白皮、枳殼、連翹、荊芥、澤瀉、防風、梔子、白芷、甘草、地黃、牡丹皮、紫草。
外治
1、滴眼藥水:0.2%魚腥草眼藥水,每日6次,癥狀嚴重者可1小時2次。亦可選抗病毒眼藥水,配合抗生素眼藥水滴眼。
2、洗眼法:選用大青葉20克、金銀花15克、蒲公英30克、菊花15克等清熱解毒之品,煎湯熏洗患眼,每日2-3次。
其他療法1、中成藥治療:根據(jù)臨床證型,可選用銀翹解毒丸、龍膽瀉肝丸等口服。
2、針刺療法:可針刺合谷、曲池、攢竹、絲竹空、睛明等穴。點刺眉弓、眉尖、耳尖、太陽放血。
轉歸預后輕則1-2周可愈,嚴重者可出現(xiàn)黑睛星翳,在白睛紅赤治愈后,黑睛星翳仍持續(xù)數(shù)月或1-2年,且易復發(fā),但最終不留疤痕。
預防調護本病因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容易造成廣泛流行。其傳染方式多是由患眼眵淚直接或間接帶入健康人眼內引起,故應強調預防。
1、流行季節(jié),健康人可常用治療本病的眼藥水滴眼,保持眼部衛(wèi)生。也可用菊花、夏枯草、桑葉等煎水代茶飲。
2、應注意隔離,避免患者到公共場所,尤應禁止到游泳池游泳,以免引起傳播流行。
3、患者的手帕、洗臉用具、枕套以及兒童玩具等均需隔離與消毒。
4、醫(yī)護人員接觸過患眼的手和醫(yī)療器械,以及污物等均需嚴加消毒處理。
5、本病禁忌包眼。因包眼可使熱毒更盛,從而加重病情。
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孫光榮 - 國醫(yī)大師、中醫(yī)藥文獻學家、臨床專家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