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睛障,中醫(yī)病名。是指黑睛深層呈現(xiàn)一片灰白翳障,混濁不清,蔓延黑睛,障礙視力的眼病。本病名見于《審視瑤函》。又名混睛外障、氣陷。病程經(jīng)過緩慢,往往進行數(shù)月治療,方能逐漸減輕,但多數(shù)仍留瘢痕而影響視力。本病與西醫(yī)學之角膜基質(zhì)炎相似。
名詞解釋混睛障指黑睛深層呈現(xiàn)一片灰白色翳障,混濁不清,蔓延黑睛,障礙視力。與西醫(yī)學角膜基質(zhì)炎相似。
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角膜基質(zhì)炎。大多屬于抗原-抗體在角膜基質(zhì)內(nèi)的免疫反應,常與先天性梅毒、結核、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帶狀皰疹、麻風等有關。
病因多因肝經(jīng)風熱或肝膽熱毒蘊蒸于目,邪伏風輪,熱灼津液,瘀血凝滯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損陰液,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
病機1、風熱外襲,上擾目珠,侵犯黑睛。
2、臟腑熱盛,肝膽熱毒,循經(jīng)上攻于目,火郁經(jīng)脈,氣血壅滯,黑睛混濁與赤脈混雜。
3、素體虧虛,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內(nèi)生濕熱,熏蒸于目,損傷黑睛。
4、邪毒不解,久伏體內(nèi),耗傷陰液,虛火上炎,黑睛受灼,發(fā)為本病。1
診查要點診斷依據(jù)1、黑睛深層呈灰白色混濁增厚,晦暗無光澤,如磨砂玻璃狀。
2、抱輪暗紅或白睛混赤。
病證鑒別本病須與花翳白陷、宿翳相鑒別?;璋紫輹r,黑睛出現(xiàn)灰白色翳障,中央凹陷,周圍隆起,熒光素染色陽性。本病黑睛表面粗糙如磨砂玻璃,熒光素染色陰性。宿翳為黑睛病變后遺留疤痕,只有視力不同程度的障礙,而無眼紅眼痛、畏光流淚等癥,熒光素染色陰性。
相關檢查1、眼部檢查:可見胞瞼難睜,抱輪紅赤,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層呈圓盤狀混濁,逐漸蔓延至整個黑睛,表面粗糙,外觀如毛玻璃狀,但不形成潰瘍;常伴黑睛后壁沉著物,神水混濁;赤脈從黑睛邊緣逐漸侵入黑睛深層,呈毛刷狀排列,可延及整個黑睛,形成赤白混雜的翳障,嚴重影響視力;多合并瞳神緊小,或可出現(xiàn)瞳神干缺或瞳仁閉鎖。
先天性梅毒引起者雙眼同時或先后發(fā)病,并有馬鞍鼻、赫金森齒、口角皸裂等先天性梅毒體征;結核性者黑睛翳多呈扇形、周邊形,不蔓延整個黑睛,常單側(cè)患?。徊《靖腥疽鹫叱1憩F(xiàn)為黑睛深層圓盤狀混濁,易反復發(fā)作。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1)血清學檢查,如康-華氏反應、熒光素螺旋體抗體吸附試驗(FTA-ABS)或微量血清梅毒螺旋體試驗(TPHA)陽性。(2)結核菌素(OT)試驗陽性,或胸透、胸部拍片可發(fā)現(xiàn)肺部結核病灶等。
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本病之辨證,須細審因。肝經(jīng)風熱所致者,治宜疏風清熱;肝膽熱毒所致者,治宜瀉肝解毒;濕熱內(nèi)盛者,宜清熱化濕;陰虛火炎者,治宜滋陰降火。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擴瞳為要。
治療原則內(nèi)治法用于急性發(fā)病者,以疏風清熱解毒為主;病程日久者,補肝益腎、祛瘀通絡為主。外治法以消障退翳,擴瞳為主。
證治分類(一)肝經(jīng)風熱
癥狀:黑睛混濁,抱輪紅赤,畏光流淚,頭眼俱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祛風清熱。
方藥:羌活勝風湯加減。
常用藥:羌活、防風、獨活、白芷、前胡、荊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黃芩、白術、枳殼。
(二)肝膽熱毒
癥狀:黑睛混濁,赤脈貫布,抱輪暗赤,刺痛流淚,便秘溺赤,口苦苔黃,脈數(shù)。
治法:瀉肝解毒。
方藥:銀花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膽草、黃芩、桑白皮、花粉、銀花、蒲公英、大黃、枳殼、蔓荊子。
(三)濕熱內(nèi)蘊
癥狀:患眼脹痛,羞明流淚,抱輪紅赤,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層呈圓盤狀灰白色混濁、腫脹;常伴頭重胸悶,納少便溏;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常用藥: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貝母、藿香、生地、天冬。
(四)陰虛火旺
癥狀:病情反復發(fā)作,疼痛不顯,抱輪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滋陰降火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川芎、生地、熟地、黃柏、知母、麥冬、白芍、黃芩、柴胡、甘草。
其他療法1、局部點用退云散、犀黃散以消障退翳。
2、從早期起即應結合滴用1%阿托品液充分擴瞳。若擴瞳不及時,愈后往往遺留瞳神干缺,嚴重影響視力。
3、內(nèi)服藥渣煎水過濾作濕熱敷,日3次。
轉(zhuǎn)歸預后本病病程長,往往要經(jīng)過數(shù)月治療,混濁才能逐漸減輕,赤脈才逐漸消退,但也可復發(fā),也有部分愈后仍遺留瘢痕,影響視力。在治療過程中,若擴瞳不及時,愈后往往遺留瞳神干缺,嚴重影響視力。
預防調(diào)護1、本病因病程長,應堅持治療,定期隨診。
2、患者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炸之物,以免助火生熱。
文獻摘要《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混睛障證:謂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證,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脈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樣牽帶者,必難退而易發(fā)。若先因別證而生混障,則障去而原病見矣。若無別證,到底只是一色者,若混障因而犯禁觸發(fā)者,則變證出,先治變證,后治本病?!?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孫光榮 - 國醫(yī)大師、中醫(yī)藥文獻學家、臨床專家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