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硬是指小兒頭項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兒常見的疾患之一。《古今醫(yī)統(tǒng)》:“頭硬不能俯視,氣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倍嘁蚍A賦不足,真陽大虛所致。本病在寒冷季節(jié)發(fā)病率較高,好發(fā)于早產(chǎn)、體弱兒,或伴有其他疾患之小兒,常危及小兒之生命。本病證癥狀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新生兒硬腫癥。
病因病機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氣血未充,元陽不振,護理不當,復感寒邪而致。陽氣不得溫煦肌膚四末,則身冷肢厥、體溫不升;陽虛則陰盛,氣化不利;水濕停滯則見皮膚蒼白腫亮;寒凝氣滯,氣血瘀阻則肌膚僵硬,色呈紫暗,口周及指端青紫。
臨床表現(xiàn)常發(fā)生在寒冷季節(jié),嬰兒出生后1周左右,多見于早產(chǎn)兒及體弱兒,有明顯受凍史或伴有感染病史?;純壕植科つw和皮下脂肪僵硬發(fā)涼,伴有水腫,不能用手捏起。體溫不升,反應低下,不吃、不哭,氣息微弱。嚴重者面頰、胸腹或全身肌膚僵硬、關節(jié)強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敗血癥。
本病水腫多局限在患處,一般不波及眼瞼、陰囊、手足心等處,可與新生兒水腫癥區(qū)別。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營養(yǎng)不良癥或新生兒溶血癥等引起水腫,但癥狀出現(xiàn)較早,多在生后數(shù)小時或1~2日內(nèi)發(fā)生,水腫波及范圍較大,手、足、背、眼瞼、頭皮、陰囊等處均可發(fā)生,且伴有相應疾病的特有癥狀和體征,故能與本病相鑒別。
辨證施治本病的辨證應首先辨別證之輕重。一般而言,體溫越低,皮膚硬腫范圍越大,則病情越重;若見胸腹硬腫,呼吸困難,脈律不整,或口鼻出血者,尤為兇險;若體溫不甚低,皮膚硬腫僅見于小腿或大腿者,則病情較輕。治療的原則:以補氣溫陽,活血通絡為主。
1.陽氣虛衰
(1)證候 體溫不升,面色灰暗,僵臥少動,昏昏多睡,氣息微弱,肌膚發(fā)冷發(fā)硬,蒼白腫亮,按之凹陷,硬腫范圍較廣,唇舌俱淡,指紋淡或隱伏不現(xiàn)。
(2)治則 益氣溫陽。
(3)主方 參附湯加減。
(4)方藥 藥用人參、熟附子、黃芪、茯苓、桂枝、干姜、丹參、炙甘草。
水腫甚者,加大腹皮、木通。氣息微弱,脈律不整者,加麥冬、五味子。
2. 寒凝血澀
(1)證候 全身欠溫,四肢發(fā)涼,硬腫范圍較少,多見于面頰、臀、小腿等處,皮膚色暗發(fā)紫,或紅腫如凍傷,面色晦暗,唇舌暗紅,指紋沉滯不顯。
(2)治則 溫經(jīng)通絡。
(3)主方 當歸四逆湯加減。
(4)方藥 當歸、赤芍、細辛、桂枝、木通、桃仁、紅花、人參、川芎、炙甘草。
水腫者,加茯苓。嘔吐者,加法半夏、陳皮。
其他療法1.外治法
復溫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條件者可用暖箱,自26℃開始,每小時上升1℃為宜,4~6小時逐漸升至30~32℃,注意不宜升溫過快。
2.針灸療法
溫灸關元、氣海、足三里,或艾條配生姜片溫灸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