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脾胃失調(diào)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脾胃失調(diào)是指脾胃生理功能失常而致的一種疾病狀態(tài),也常導致一系列的疾病。脾胃失調(diào)包括脾胃氣虛、脾胃陽虛、寒濕阻滯、濕熱蘊阻、中焦氣滯等。

臨床表現(xiàn)脾胃氣虛可表現(xiàn)有胃脘隱痛,腹脹納呆,食后腹脹,嘔惡噯氣等癥狀。脾胃陽虛,臨床可見脘腹冷痛綿綿,喜溫喜按,犯吐清水,納呆腹脹,大便完谷不化,小便短少。寒濕困阻則以脘腹痞悶脹滿,胃脘冷痛,惡心嘔吐,口泛清水,頭身困重,形寒肢冷,婦女白帶量多清晰等為主癥。濕熱內(nèi)蘊,臨床可見脘腹痞滿,嘔惡,口苦納呆,肢體困重,大便黏膩,小便短黃等癥。中焦氣滯可見脘腹疼痛脹滿,噯氣呃逆,或惡心嘔吐,食少,納呆等。

辨證施治1.脾胃氣虛

是指由于脾(胃)氣不足而引起的脾胃受納、腐熟及運化功能失職所表現(xiàn)的胃脘隱痛,腹脹納呆,食后腹脹,嘔惡噯氣等證候。本證多因飲食不節(jié)或年老體弱,久病耗傷脾胃氣機所致。因脾胃氣虛引起的常見的疾病有:胃痛,痞滿,泄瀉,腹脹等,常用方有: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六君子丸等。

2.脾胃陽虛

是指由于脾胃陽氣虛弱,失于溫運,陰寒內(nèi)生而引起的脘腹冷痛綿綿,喜溫喜按,犯吐清水,納呆腹脹,大便完谷不化,小便短少等癥,常因脾胃氣虛加重或者過食生冷、誤用寒涼藥導致耗傷陽氣所致。因脾胃陽虛引起的常見疾病有:胃疼,痞滿,泄瀉,腹痛,鼓脹,嘔吐,水腫等病。常見方有:黃芪建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合吳茱萸湯,理中湯,甘草干姜湯,小建中湯等。

3.寒濕困阻

是指由于寒濕內(nèi)盛,脾陽受阻,胃氣凝滯,而致脾的運化失職,胃失和降,出現(xiàn)脘腹痞悶脹滿,胃脘冷痛,惡心嘔吐,口泛清水,頭身困重,形寒肢冷,婦女白帶量多清晰等癥。常因冒雨涉水,或因氣候陰冷潮濕,或居處寒處引起。因寒濕困阻中焦引起的常見疾病有:胃痛,痞滿,泄瀉,嘔吐,呃逆等。常用方有:二陳湯,小半夏湯,苓桂術甘湯,丁香散,良附丸,正氣天香散等。

4.濕熱內(nèi)蘊

是指濕熱內(nèi)蘊中焦,脾胃的運化功能受阻所導致的脘腹痞滿,嘔惡,口苦納呆,肢體困重,大便黏膩,小便短黃等癥。常因外感濕熱之邪,或者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胃濕熱蘊阻所致。因濕熱內(nèi)蘊中焦常見的疾病有:痞滿,便秘,痢疾,黃疸等。常用方有:大承氣湯,大柴胡湯,葛根芩連湯,芍藥湯等。

5.中焦氣滯

是指中焦氣機失于疏泄,氣機壅滯胃脘而致的脘腹疼痛脹滿,噯氣呃逆,或惡心嘔吐,食少,納呆等癥,常因情志不遂,肝郁犯胃,或飲食不節(jié),少食多動,寒氣入胃引起的中焦氣滯。因中焦氣滯引起的常見的疾病有:胃痛,痞滿,嘔吐,呃逆,腹痛,脅痛等。常用的方藥有:香蘇散,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丁香散等。

預防脾胃失調(diào)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狀況,常因為平素飲食不節(jié),或者情志不舒,導致脾胃氣機失調(diào),水濕、寒濕、濕熱蘊阻,出現(xiàn)一系列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因此在平時要養(yǎng)成一個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抑郁不舒,這樣才能使脾胃功能保持一個正常的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運化水谷精微,運化水濕,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