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濕困證是指因飲食不節(jié)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或年老體弱,久病耗傷脾胃,引起脾運化水濕功能失常,出現(xiàn)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納呆便溏,頭身困重,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短黃,大便溏稀或者泄瀉,婦女黃白帶下等癥。
病因因飲食不節(jié)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或年老體弱,久病耗傷脾胃,引起脾運化水濕功能的失常。
臨床表現(xiàn)常見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納呆便溏,頭身困重,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短黃,大便溏稀或者泄瀉,婦女黃白帶下等癥。
辨證施治1.脾虛濕困引起的痞滿
病因病機:因飲食不節(jié)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等引起脾氣不足,脾陽不振,脾失運化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
證候:胸脘痞滿,惡心欲吐,頭暈?zāi)垦?,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舌體胖大,質(zhì)淡,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滑。治則:健脾除濕化痰,理氣寬中。方藥:四君子湯合平胃散合二陳湯加減。
2.脾虛濕困引起的嘔吐
病因病機:多因素體脾胃虛弱或者病后體虛,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受納水谷,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停積胃中,上逆為嘔。
證候:嘔吐清水痰涎,頭眩心悸,胸脘痞滿,不思飲食,或嘔而腸鳴有聲,舌淡胖,苔白膩,脈滑。治則:溫化痰飲,健脾和胃降逆。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
3.脾虛濕困引起的泄瀉
病因病機:多因長期飲食失調(diào),勞倦內(nèi)傷,久病纏綿,脾氣虧虛,運化水濕功能下降,水谷清濁不分從而導(dǎo)致泄瀉。
證候:大便時溏時泄瀉,反復(fù)發(fā)作,略有飲食不慎大便次數(shù)即可增多,夾見不化水谷,飲食減少,脘腹脹滿不舒,面色少華,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弱。治則:健脾淡滲,利濕止瀉。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4.脾虛濕困引起的水腫
病因病機:因久病纏綿,或素體脾胃虛弱導(dǎo)致的脾健運失司,不能制水,致水濕停聚泛濫,出現(xiàn)的水腫等癥狀。
證候: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fù),四肢重,小便少,伴見面色不華,納少便溏,少氣神疲,脘腹脹悶,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緩或濡滑。治法:健脾益氣,利水消腫。方藥:黃芪補中湯加減。
預(yù)防對于脾虛濕困的患者,平素應(yīng)忌食生冷油膩,注意腹部的防寒保暖,適當活動,少食容易增加脾濕的諸如夏天少食高熱量的食物(牛羊肉類),尤其是晚上宜食清淡,天黑之后盡量少喝水,否則體內(nèi)的水濕更不易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