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前庭大腺炎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前庭大腺位于兩側大陰唇后部,腺管開口于小陰唇內側靠近處女膜處,因解剖部位發(fā)病部位的特點,在性交、分娩或其他情況污染外陰部時,病原體容易浸入而引起炎癥。前庭大腺炎為多種病原體感染而發(fā)生炎癥,如未得到及時治療,造成急性化膿性炎癥則成為前庭大腺膿腫,此病以育齡婦女多見。

病因病原體多為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及腸球菌等,隨著性傳播疾病發(fā)病率的增加,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體已成為最常見的病原體。此外還有厭氧菌,其中又以類桿菌最多見,因為類桿菌屬是正常陰道寄居者,感染機會較多。本病常為混合感染,多發(fā)生在生育期。

臨床表現(xiàn)急性前庭大腺炎多見于一側,發(fā)病時首先侵犯腺管,呈急性化膿性炎癥變化,局部有紅、腫、熱、痛,即患側外陰部腫脹,灼熱感,疼痛劇烈,有時有墜脹及大小便困難的感覺。腺管口往往因腫脹或滲出物凝集發(fā)生阻塞,膿液不能外流形成膿腫,稱前庭大腺膿腫。如已形成膿腫,觸之腫塊局部可有波動感,觸痛明顯如未及時處理,膿腔內壓增大時,可自行破潰。膿液流出后,患者自覺輕松;如破口小,引流不暢通,可反復發(fā)作,常使患者行走坐臥不安。前庭大腺炎常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體溫升高及白細胞計數增加等全身癥狀。

診斷根據病史及臨床所見診斷并不困難。外陰一側陰道口前庭大腺部位有紅、腫、壓痛的腫塊,與外陰皮膚可有粘連或無粘連;如已有破口,擠壓局部可見有分泌物或膿液流出;若為淋病奈瑟菌,膿液稀薄,淡黃色。當膿腫形成時,腫塊觸之有波動感,膿腫直徑可達5~6cm,患者可出現(xiàn)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體溫升高及白細胞計數增加等。

并發(fā)癥膿腫如不及時進行處理,偶可向后側方向播散,形成直腸周圍膿腫,有時甚至向直腸潰破。膿腫切開排膿后,多數膿腔可完全閉合而痊愈,但偶亦可形成瘺管,不斷有少量分泌物排出,觸診時可捫到小而硬的硬結,有輕微壓痛,擠壓時有時可從瘺口流出膿液。有時瘺口自行封閉或狹窄,又可蓄積膿液而再次形成膿腫,亦可能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前庭大腺炎急性期后,由于腺管口阻塞,腺內分泌液不能排出而潴留,形成前庭大腺囊腫。

治療急性期可用抗生素肌注或口服,臥床休息,局部熱敷、坐浴或熱療法。膿腫形成后,可在大陰唇內側波動明顯處作一弧形切口排膿。需注意排膿應徹底。較大的前庭大腺囊腫應考慮手術治療。

預防保持外陰清潔是預防感染的主要方法。每日清洗外陰,不穿尼龍內褲,患外陰炎時及時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預防前庭大腺炎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