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肱骨外髁骨折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肱骨外髁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外髁帶肱骨小頭或肱骨外髁帶肱骨小頭和部分滑車骨骺的關節(jié)內骨折。因其中部分患者僅單純是肱骨小頭骨骺部骨折,故又稱為肱骨小頭骨骺分離。肱骨外髁骨折比內髁骨折多見,是兒童常見的一種肘關節(jié)損傷,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發(fā)生率略低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包含非關節(jié)面(包括外上髁)和關節(jié)面兩部分,前臂伸肌群附著于肱骨外髁。肱骨外髁骨折后,由于伸肌群的牽拉,骨折塊可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移位。

病因本病多由間接暴力所致,跌倒時手部先著地,外力沿橈骨向上撞及肱骨外髁而引起骨折。根據(jù)骨折塊移位的情況,可分為無移位骨折、輕度移位骨折和翻轉移位骨折三種。

1.無移位骨折

暴力的作用較小,僅發(fā)生骨折,如裂縫骨折或移位很小的肱骨外髁骨折。

2.輕度移位骨折

骨折塊向外移位,或有45°以內的旋轉移位,骨折塊仍位于肱骨小頭和肱骨近段骨折面之間。

3.翻轉移位骨折

翻轉移位骨折又可分為后移翻轉型和前移翻轉型。后移翻轉型又被稱為伸直翻轉移位型,此型相對多見;前移翻轉型又被稱為屈曲翻轉移位型,此型少見。

臨床表現(xiàn)外側腫脹,并逐漸擴散至整個關節(jié)。骨折脫位型腫脹最嚴重。肘外側出現(xiàn)瘀斑,逐漸擴散可達腕部。傷后2~3天皮膚出現(xiàn)水皰。肘外側明顯壓痛,甚至可發(fā)生肱骨下端周圍壓痛。移位型骨折者可能觸到骨擦音及活動骨塊??砂l(fā)生肘外翻畸形,肘部增寬,肘后三點關系改變,肘關節(jié)活動喪失。被動活動時疼痛加重,旋轉功能一般不受限。

檢查X線攝片顯示肱骨小頭的骨折線多超過骨化中心的1/2,或不通過骨化中心,而通過肱骨小頭與滑車間溝的軟骨在干骺端處有一骨折線。骨折塊可向外側移位。骨折脫位型X線片,正位片顯示骨折塊連同尺橈骨可向橈側或尺側移位,側位片顯示可向后側移位,偶可見向前移位者。肱骨外髁骨折在X線片上表現(xiàn)多種多樣,在同一骨折類型中表現(xiàn)也常不一樣。

除肘關節(jié)正、側位X線片外,尚應根據(jù)傷情拍攝特殊體位像,尚應酌情行體層片或CT檢查。

診斷本病主要表現(xiàn)為患處的腫脹、疼痛,結合X線檢查可確診。

鑒別診斷1.肱骨髁上骨折;

2.肱骨下端全骨骺分離。

一般用X線檢查可以鑒別;對難以區(qū)別的病例,可使用CT檢查來幫助診斷。

并發(fā)癥1.肘外翻畸形

肱骨遠端橈側骨骺軟骨板損傷,可導致早期閉合。致使肱骨遠端發(fā)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遠端呈魚尾狀畸形。

2.尺神經炎或麻痹

由于肘外翻畸形的牽拉,或尺骨鷹嘴對尺神經的撞擊,均可導致尺神經炎。

治療此骨折是關節(jié)內骨折,又是骨骺骨折,骨折線通過骺板。復位滿意與否,直接影響到關節(jié)的完整性與骺板處骨橋形成的大小和發(fā)生畸形的程度。因此無論采取何種方法,要求達到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以免發(fā)生嚴重的后遺癥。各型骨折的治療方法如下。

1.骨折無移位型

屈肘90°,前臂旋后位石膏固定4周。

2.側方移位型

應進行閉合復位。X線檢查證實已復位者,可用長臂后石膏托或夾板固定4~6周,固定時間依據(jù)復位后穩(wěn)定情況,取伸肘或屈肘位及前臂旋后位。

此型骨折為不穩(wěn)定骨折。整復失敗或復位后再移位不能復位者,應切開復位用2枚克氏針內固定。

3.翻轉移位型、骨折脫位型

采用閉合復位。閉合復位不成功者,均應切開復位,矯正骨折塊的旋轉移位。盡可能保留骨折塊上附著的軟組織,以免發(fā)生缺血壞死。用2枚克氏針交叉固定,術后用石膏托固定4~6周,拔除鋼針,除去外固定,開始活動肘關節(jié)。

4.陳舊骨折

移位不嚴重,預計以后不會造成肘部形態(tài)及功能影響者可不手術,骨折塊翻轉移位或畸形愈合將嚴重影響功能者應手術治療。只要術中復位滿意,內固定牢靠,術后積極主動功能鍛煉,絕大多數(shù)患者仍可獲得較好的結果。即使術前肘關節(jié)已僵硬,手術后也能得到部分功能改善。

5.并發(fā)癥治療

(1)肘外翻畸形 傷后肱骨遠端橈側骨骺軟骨板損傷,可導致早期閉合。致使肱骨遠端發(fā)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遠端呈魚尾狀畸形。外翻明顯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2)尺神經炎或麻痹 由于肘外翻畸形的牽拉,或尺骨鷹嘴對尺神經的撞擊可導致尺神經炎,發(fā)現(xiàn)后應及早將尺神經前移,以免發(fā)生麻痹。

預防本病是由于外傷性因素引起,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