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囊,中醫(yī)病名。指因肝經濕熱邪毒下注陰囊所致。以急起陰囊紅腫,繼而潰爛皮脫,睪丸外露甚至脫落為主要表現的癰病類疾病。好發(fā)于不注意衛(wèi)生的老人。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所說的陰囊部特發(fā)性壞疽。
名詞解釋指因肝經濕熱邪毒下注陰囊所致。以急起陰囊紅腫,繼而潰爛皮脫,睪丸外露甚至脫落為主要表現的癰病類疾病。好發(fā)于不注意衛(wèi)生的老人。
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yī)病名陰囊部特發(fā)性壞疽基本相同。
病因本病因肝經濕熱邪毒下注陰囊,以致陰囊紅腫,繼而潰爛皮脫,睪丸外露甚至脫落。
診查要點診斷依據1.初起陰囊皮膚紅腫掀熱劇痛。
2.1~2天后陰囊皮膚緊張濕裂,色紫黑,繼而陰囊迅速腐爛,滲流血樣污水。
3.全身惡寒,壯熱,大便干結,小便黃赤,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多。
病證鑒別1.脫囊與囊癰
脫囊1~2天后后陰囊皮膚緊張濕裂,色紫黑,繼而陰囊迅速腐爛,滲流血樣污水。囊癰雖見陰囊皮膚紅腫熱痛,但一般不化膿破潰,即使成膿需一周左右,流膿黃稠。
2.脫囊與繡球風
繡球風以陰囊皮膚潮紅、起疹、濕潤或有滲液,劇烈瘙癢、灼痛為主,局部無明顯腫脹,終不潰腐流膿水,全身亦無惡寒發(fā)熱等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
3.脫囊與血疝
血疝因跌撲或手術所致陰囊腫大,皮色紫暗,脹痛不適,很少化膿,亦不破腐。
相關檢查診斷本病還可依據查B超示:陰囊正常聲像圖,在陰囊中隔左右各見一卵圓形睪丸,包膜光滑。查皮膚真菌示:陰性,即無致病菌生長。
辯證論治治療原則本病早期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散癰;中期以扶正托毒;后期以益氣生血。
證治分類肝經濕熱證
主證:陰囊掀紅、劇痛,皮膚裂開,潮濕,甚至紫黑潰爛,滲出血性臭味液體,伴惡寒發(fā)熱,口干口苦,舌淡紅,苔黃膩,脈洪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散癰。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焦梔、柴胡、黃芩、生地、澤瀉、當歸、白木通、甘草、銀花、連翹、板蘭根。
其他療法1.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黃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蟾酥合劑。
2.腐肉與正常組織分界明顯時,改用蟾酥合劑或五五丹。
3.腐肉脫凈,周圍腫勢漸退,肉色鮮紅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紅膏外敷。
轉歸預后本病若正氣較強,病情輕者,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若病情較重,正氣較虛弱,部分患者也可并發(fā)疝氣、陰囊腫脹等并發(fā)癥。
文獻摘要脫囊之病名首見于《瘍科心得集》:“脫囊,起始寒熱交作,囊紅睪丸腫,皮膚濕裂,隔日即黑,間日腐穢,不數日間,其囊盡脫?!?
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劉清泉 - 主任醫(y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 -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