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細菌性食物中毒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攝入被細菌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根據(jù)病原體不同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

病因患者所進食物或水被細菌和/或其毒素污染引起本病。

臨床表現(xiàn)1.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是由于進食被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所產(chǎn)生的腸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引起葡萄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食品主要有淀粉類(如剩飯、粥、米面等)、牛乳及乳制品、魚肉、蛋類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溫20℃~22℃擱置5小時以上時,病菌大量繁殖并產(chǎn)生腸毒素,此毒素耐熱力很強,經(jīng)加熱煮沸30分鐘,仍可保持其毒力而致病。該病以夏秋二季為多。

2.大腸桿菌性食物中毒

是由于進食被大腸桿菌及其所產(chǎn)生的腸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雖然絕大多數(shù)大腸桿菌為腸道正常菌群,但是仍有少部分特殊類型的大腸桿菌具有相當強的毒力,一旦感染,將造成嚴重疫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代號為O157:H7的大腸桿菌,它是EH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家族中的一員。美國在1982、1984、1993年曾三次發(fā)生O157:H7的爆發(fā)性流行;日本曾在1996年爆發(fā)過一次波及9000多人的大流行。O157:H7感染后的主要癥狀正是出血性腹瀉,嚴重者可伴發(fā)溶血尿毒綜合征(HUS),危及生命。根據(jù)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6類: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產(chǎn)毒性大腸桿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和彌散黏附性大腸桿菌(DAEC)。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是由于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后出現(xiàn)的急性、亞急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見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細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臨床上以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及水樣便等為主要癥狀。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發(fā)起?。ㄍ粫r間、同一區(qū)域、相同或相似癥狀、同一污染食物)、潛伏期短(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有一定季節(jié)性(多夏秋季)等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特點。

4.變形桿菌食物中毒

是由于攝入大量變形桿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屬條件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變形桿菌是革蘭陰性桿菌,根據(jù)生化反應的不同可分為普通變形桿菌與奇異變形桿菌,有100多個血清型。大量變形桿菌在人體內(nèi)生長繁殖,并產(chǎn)生腸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較高,臨床表現(xiàn)為胃腸型及過敏型。

檢查1.細菌培養(yǎng)

應取可疑食物、嘔吐物和糞便作細菌培養(yǎng)。

2.血清學檢驗

根據(jù)不同病因做相應的血清學檢驗。

3.血培養(yǎng)

如果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例如體溫>38.4℃),且有膿毒癥征象(心動過速、低血壓、毛細血管充盈差、呼吸急促、急性意識障礙、少尿),應做血培養(yǎng)以除外菌血癥。重癥患者血培養(yǎng),留取早期及病后二周的雙份血清與培養(yǎng)分離所得可疑細菌進行血清凝集試驗,雙份血清凝集效價遞增者有診斷價值??梢蓵r,尤其是懷疑細菌毒素中毒者,可做動物試驗,以檢測細菌毒素。

治療1.一般治療

本病常有自限性,僅需臥床休息,必要時禁食。恢復飲食應為易消化的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飲食,病情好轉(zhuǎn)后可恢復正常飲食。沙門菌屬食物中毒應床邊隔離。

2.對癥治療

嘔吐、腹痛明顯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普魯本辛)或皮下注射阿托品,亦可注射山莨菪堿。能進食者應給予口服補液。劇烈嘔吐不能進食或腹瀉頻繁者,給予糖鹽水靜滴。出現(xiàn)酸中毒酌情補充5%碳酸氫鈉注射液或11.2%乳酸鈉溶液。脫水嚴重甚至休克者,應積極補液,保持電解質(zhì)平衡及給予抗休克處理。

3.抗菌治療

一般可不用抗菌藥物。伴有高熱的嚴重患者,可按不同的病原菌選用抗菌藥物。如大腸桿菌、志賀菌、沙門菌、副溶血弧菌均可選用喹諾酮類抗生素。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興峰 - 教授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陳潔 - 教授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陳芳 - 教授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王靜 - 教授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馮濤 - 教授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