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寰椎骨折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寰椎骨折脫位是上頸椎損傷中較常見的一種,約占50%。臨床上見到的寰椎骨折脫位神經癥狀輕重不一,有的病人當場死亡,有的病人病情嚴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腦干與脊髓高位損傷,表現(xiàn)為腦神經癱瘓、四肢癱或不全癱和呼吸障礙,常需立即輔助呼吸,有的僅為枕頸部疼痛和活動障礙,神經癥狀輕微,但這類患者仍有潛在危險,應予以高度重視和相應治療。

病因多自頭部的縱向擠壓暴力所引起。

臨床表現(xiàn)頸部疼痛、僵硬,患者常以雙手托住頭部,避免其活動。如第二頸神經(枕大神經)受累時,患者感覺枕部疼痛、頸肌痙攣、頸部活動受限。若伴脊髓損傷,可有運動感覺喪失。損傷嚴重者可致癱瘓甚至立即死亡。

檢查需投照開口位X線片——側位X線片,并在開口位片上測量了解寰椎壓迫骨折與寰樞椎不穩(wěn)的情況,正常的寰椎側塊外緣與樞椎關節(jié)突外緣在同一直線上,寰椎骨折者雙側側塊向外移位,側塊外緣超過樞椎關節(jié)突外緣。測量側塊向外移位的距離,兩側之和超過6.9mm,表明寰椎橫韌帶斷裂,導致寰樞不穩(wěn)定。側位X線片上可見到寰椎后弓雙重骨折,骨折線經過椎動脈溝。

寰椎兩側塊與齒狀突間的距離相等而對稱,寰椎前弓后緣與齒狀突前緣即寰齒間距正常為3mm,在3mm內是較恒定的標志,如果寰齒間隙大于正常,可能為寰椎骨折合并橫韌帶斷裂。

為了解寰樞區(qū)損傷細微結構的變化,宜采用斷層拍片及CT掃描,常能顯示寰椎暴裂的骨折分離狀況,對確定其穩(wěn)定程度是有益的。還應注意寰椎側塊內側緣撕脫骨折,因其是橫韌帶撕裂征象,提示骨折不穩(wěn)定。

診斷1.外傷史

除直接從詢問中獲取外傷史外,對昏迷的病人尚可從頭頸部有無皮膚挫裂傷或頭部皮下血腫以及顱腦損傷的特點等進行推斷。

2.臨床特點

如前所述,除脊髓受損癥狀外,主要是后方枕頸處的頸椎局部癥狀。

3.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 應包括正位片、側位片及開口位片。側位片上可顯示寰椎前后徑增寬;開口位可發(fā)現(xiàn)寰椎左右增寬,且與齒突的距離雙側常呈不對稱狀,如雙側側方移位總和超過7mm者,則表示寰椎橫韌帶斷裂,易引起意外,應注意。

(2)CT檢查 可清晰地顯示骨折線的數(shù)量、走向及骨塊位移等情況。

(3)MRI檢查 對骨折的觀察不如前者清晰,主要用于伴有脊髓癥狀者,并有利于對寰椎橫韌帶斷裂的判定。

治療1.非手術治療

寰椎骨折病人宜行過伸位復位,或顱骨牽引3周,復位后行頭頸胸石膏外固定,或把牽引器與石膏背心連接,固定3~5個月,一般不需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為獲得枕寰樞永久性的穩(wěn)定,有些作者積極主張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兩種:

(1)寰樞間融合術。

(2)枕頸融合術。

預后單純型寰椎骨折病人的預后均較好,僅個別病例可繼發(fā)枕大神經痛而需做進一步治療。伴有顱腦等并發(fā)傷者,易漏診而影響及時治療,常有后遺癥。伴有脊髓完全性損傷者,多于傷后早期死亡;而不完全性損傷者,恢復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