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九九表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簡介

作為啟蒙教材,我們都背過九九乘法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九九八十一。而古代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因此稱"九九表"。九九表的使用,對于完成乘法是大有幫助的。齊桓公納賢的故事說明,到公元前7世紀時,九九歌訣已不稀罕。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成績不值一提。但在古代埃及作乘法卻要用倍乘的方式呢。舉個例子。如算23×13,就需要從23開始,加倍得到23×2,23×4,23×8,然后注意到13=1+4+8,于是23+23×4+23×8加起來的結果就是23×13。從比較中不難看出使用九九表的優(yōu)越性了。1

根據(jù)考古專家在湖南張家界古人堤漢代遺址出土的簡牘上發(fā)現(xiàn)的漢代"九九乘法表",竟與現(xiàn)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驚人的一致。這枚記載有"九九乘法表"的簡牘是木質的,大約有22厘米長,殘損比較嚴重。此前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一枚秦簡上也發(fā)現(xiàn)了距今2200多年的乘法口訣表,并被考證為中國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除了里耶秦簡外,與張家界古人堤遺址發(fā)現(xiàn)的這枚簡牘樣式基本一致的"九九乘法表"還曾在樓蘭文書中見到過,那是寫在兩張殘紙上的九九乘法表,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上個世紀初期發(fā)掘。乘法表在古代并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shù)目字)單音節(jié)發(fā)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后來發(fā)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于運算速度的提高和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1

九九表是個位數(shù)的乘法口訣,因古代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故名九九表。《管子》等先秦典籍中許多九九口訣片段,史籍中有齊桓公設庭燎,視“九九”為“薄能”而招賢納士的故事。20世紀50~60年代出土的九九表竹簡很多,然而均殘缺。2九九表在西方也叫作“畢達哥拉斯表”。3

歷史故事故事內容九九表在我國古代叫九九歌。關于它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jīng)設立招賢館征求天下才??墒堑攘撕芫?,一直沒有人來應征。過了一年多。才來了一個人.他把“九九歌”獻給齊桓公,作為表示才學的獻禮。齊桓公覺得此人十分可笑,就對這個人說:“九九歌也能拿出來表示才學嗎?”4

來人很有禮貌地回答說:“會九九歌確實夠不上什么才學,但是如果您對我這個只懂得九九歌的人都能以禮相待的話,還怕天下高明人才不投奔到您這兒來嗎?”4

齊桓公覺得此人說得有理.就把他迎進招賢館,并給予隆重的招待。這個消息不脛而走,果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許多賢才從四面八方來到了齊國。4

反映事實這個故事說明,九九歌的出現(xiàn)不會晚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那時九九歌已經(jīng)廣為流傳了。最早的九九歌是大數(shù)排在前面的,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而四”止。到《孫子算經(jīng)》已經(jīng)擴充至“一一如一”,這大約是公元5至10世紀的事了。大約在13-14世紀的宋朝,九九歌的順序才反轉過來,變成和現(xiàn)代所使用的一樣,由“一一得一”開始至“九九八十一”結束。4

九九表的實現(xiàn)利用C語言輸出利用C語言可輸出九九表,該例的關鍵在于理解for循環(huán)語句,掌握光標位置的控制方法。具體程序如下:5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int i,j,x,y;clrscr();printf("\n\n ***九九表***\n\n")x=9;y=5; for(i=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