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積砂礦(torrential placer)是指由于短時期和周期性暴雨發(fā)生的泥石流、洪水,從殘積物和坡積物中攜帶大量疏松物質(zhì),堆積在山麓、山溝、盆地以及喀斯特洞穴中而形成的砂礦床。
特征洪積砂礦(torrential placer,proluvial plaoer)的主要特征是分選性差,有用礦物分布不均勻。有時在疏松沉積層之間,構(gòu)成透鏡狀或薄層狀礦體。該類礦床在大的原生礦床附近,可構(gòu)成有較大工業(yè)意義的砂礦床。它是屬于殘坡積砂礦和沖積砂礦間的過渡類型。1
形成條件許多寶(玉)石均能形成洪積砂礦,因它具有穩(wěn)定的化學性、 堅固的物理性和比較大的比重。原生寶(玉)石礦床或巖石在河流、湖水、洪水、海水等外力搬運下,在河床、河谷、海濱、湖濱等有利寶石礦物富集的地帶,經(jīng)機械沉積、分異而形成砂礦。洪積砂礦就是水成砂礦的一種。
形成洪積砂礦的地貌條件很重要,如地勢陡峭的高山區(qū),剝蝕作用強,可供給較多碎屑物質(zhì),但水流速度大,搬運能力強,分差能力差,加以溝深谷狹,難以形成砂礦。地勢平坦的平原區(qū),離強烈剝蝕區(qū)較遠,水動力弱,能搬運的多為細粒碎屑物質(zhì),對形成洪積砂礦也不理想。最有利的寶(玉)石砂礦地貌條件是低山丘陵河谷區(qū)、海濱及湖濱區(qū)。1
分布因洪積砂礦易開采,成本費用低,土法即可開采。如砂礦型金剛石礦(非洲、印度及中國等均有砂礦在開采)、紅寶石、藍寶石、鋯石、尖晶石(泰國、澳大利亞、斯里蘭卡、中國等)、琥珀(俄羅斯)、黃玉、綠柱石(海藍寶石及祖母綠)、水晶(巴西、馬達加斯加)、瑪瑙(巴西、烏 拉圭、印度)、石榴石(越南)、軟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等, 寶石產(chǎn)量居于十分重要地位。
典型礦床在機械沉積成礦地質(zhì)作用系列中,洪積作用介于坡積作用和沖積作用之間。位于山麓的富含重礦物的坡積物或者砂礦,經(jīng)受間歇而暴發(fā)的洪流或泥石流的搬運、分選、富集,便成為洪積砂礦。如果洪積砂礦再遭受搬運,并進入有槽水流即河流之中,進一步分選并富集,于是便成為沖積砂礦。因此,洪積砂礦是被搬運了的但尚未遭有槽水流富選 的坡積砂礦。廣東南山仔洪積錫石砂礦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由洪積作用造成的礦床。2
南山仔洪積砂礦位于南山北麓山前洪積扇中。砂礦的原生源是下侏羅系金雞群砂巖中的黑鎢礦錫石石英脈。礦區(qū)地貌體系控制砂礦的富集形式。重礦物富集與一定的沉積旋律層有關(以 Q11中最富),洪積物以含礫砂土及砂土礫石中含量最高。有用重礦物錫石含量在單旋律層的垂直方向上有五種變化形式:上升式,下降式,端低中高式,端高中低式和不規(guī)則式。它們出現(xiàn)的概率具有近似的機會均等趨勢。錫石沿搬運方向具有總體跳躍下降規(guī)律,高含量呈富礦流狀展布。重礦物富集層的中心與富礦流的位置基本一致,均受古凹地的明顯控制。根據(jù)不同重礦物的滾圓度反映了它們的多源性。從重礦物的富集模式特征顯示,形成南山仔砂礦的洪流具有粘性大和 密度高的稠泥石流性質(zhì)。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國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