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在德國海得堡東南首次發(fā)現(xiàn)了一塊結實而較大的頜骨化石,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海得堡人化石。經(jīng)科學鑒定,海得堡人生存在距今50萬至40萬年之間,是迄今為止在歐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猿人。就外表而言,海得堡人還保留著許多原始特征,下頜支短寬,下頜切跡線平直,舌面中部凹陷,咀嚼肌的附著面特大,屬于晚期猿人。
發(fā)現(xiàn)海得堡人化石的出土地點在德國海德堡市東南10千米的毛爾村,該村位于涅加爾河支流埃爾塔斯河之畔。當地的基巖是三疊紀地層,第四紀的礫石層覆于其上,這些礫石層便成為當?shù)亻_采礫石作為建筑材料之用的目的層。
1907年10月22日,就在砂坑的24米深處發(fā)現(xiàn)一件海德堡人下頜骨化石,與其伴生的還有比批哺乳動物化石,包括象,馬,豬,鹿,熊,野貓等。此化石層的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約有40萬年1。
該海得堡人化石只有一個下頜骨,其上的牙齒基本齊全。下頜骨粗壯、下頜體厚,在前臼齒及臼齒下方的下頜體較高。下頜額部向后收縮,有多個頦孔,下頜支很寬,咬肌附著處清楚,牙齒較小,但臼齒的大小在北京猿人臼齒的變化范圍之內(nèi),臼齒咬合面呈森林古猿型。它的分類地位有不同意見。
這件下頜骨化石由海德堡大學的蘇登薩克講師研究,于1907年冬天,發(fā)表《海德堡人之下頜骨》一文,海德堡人之名,從此揚播四海。
這副下顎的標本名稱為“Mauer 1,是由海德堡大學教授奧圖·蕭頓薩克(Otto Schoetensack)的助手丹尼爾·哈特曼(Daniel Hartmann)所發(fā)現(xiàn),并由蕭頓薩克進行辨識與命名。除了前臼齒掉落之外,“Mauer 1”保存良好,是此物種的模式標本。
之后法國的阿拉戈(Arago)與希臘的佩特拉羅納(Petralona)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了相同的遺骸,其年代大約距今40萬年到50萬年。此外,當今許多的專家認為發(fā)現(xiàn)于非洲的羅德西亞人(Homo rhodesiensis),也屬于海德堡人的一支。從1993年開始,位于英國東部海岸的博克斯格羅夫(Boxgrove)也有海德堡人的遺骸出土。
分支海得堡人是相對比較龐雜的一個類群。一般認為,因氣候等原因,海德堡人分為兩支,一支為歐洲海德堡人,一支為非洲海得堡人。在冰期時被隔離在歐洲的海德堡人,演化成了適應寒冷生活的尼安德特人。非洲海德堡人,在20萬年前演化出了現(xiàn)代人或稱為智人?,F(xiàn)代人從非洲走出,尼安德特人由于現(xiàn)代人的到來而滅絕。海德堡人的歷史到此時徹底結束。
形態(tài)學海得堡人與前人,都和非洲匠人(Homo ergaster)擁有相似的形態(tài),不過海德堡人擁有較大的腦容量,大約是1100到1400毫升(高于現(xiàn)代人類的平均值1350毫升),也擁有較進步的工具與行為,因此與前人被歸為不同物種。除此之外,海德堡人的平均身高為1.8米,肌肉比現(xiàn)代人發(fā)達。
生活方式生活習性海得堡人骨胳粗大,能直立行走。他們也像中國的北京猿人一樣,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依靠集體的力量生存。在男女之間,可能已經(jīng)有了自然分工,男子從事狩獵,婦女從事采集,老人照顧孩子。海得堡人是歐洲典型的直立猿人2。
石質(zhì)長矛2012年11月,英國《每日郵報》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院、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以及南非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50萬年前就會制造用于打獵的有柄石質(zhì)長矛,比此前想象的早20萬年。
此前,科學家認為人類祖先從30萬年前開始制造有柄的石尖長矛用于打獵,因為這種工具在3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中很常見。但近日在南非的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現(xiàn)代人類與穴居人的共同祖先海得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50萬年前就已經(jīng)會使用石質(zhì)長矛。
守護神佩克歐有個傳說,在十六世紀末,有一個名叫佩克歐﹝Perkeo﹞的宮廷弄臣, 受命專門看管這個大酒桶,據(jù)說他是個千杯不醉的酒仙,平日以酒代水,但也會藉酒助興,自娛娛人,久之,大家為了他的健康著想,都力勸他少喝酒,多喝水,想不到佩克歐卻在改飲下一杯水之后暴斃。城堡的堡主于是刻了一個他的木雕像掛在酒桶上,并封他為酒神,希望能讓以后釀出來的酒都很好喝。佩克歐成為海得堡人的守護神,也是歡樂人生的象征。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屈明 - 副研究員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