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交嘴雀的翅膀和尾巴是黑褐色的,身體其他部分是美麗的紅色,交嘴雀的嘴長相奇特,上下嘴不能像其他鳥類那樣合在一起,而是互相交叉著,而且嘴尖分別向上下伸出來很長。
生活習性交嘴雀是寒溫帶針葉林鳥類,巢穴筑在松枝茂密的地方,巢用細枝,小草筑成杯狀,里面鋪墊著柔軟的羽毛。冬季游蕩且部分鳥結(jié)群遷徙。飛行迅速而帶起伏。
雌交嘴雀每次產(chǎn)卵3-4枚,它從產(chǎn)下第1枚卵起,就在巢內(nèi)孵卵,一直到鳥寶寶離巢為止。
交嘴雀喜啄食大量的落葉松和云杉及冷杉的種子,倒懸進食,用交嘴嗑開松子。3
分布范圍及狀況分布范圍紅交嘴雀分布于全北界及東南亞的溫帶針葉林。
白翅交嘴雀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的溫帶森林;越冬南遷。
分布狀況紅交嘴雀地方性常見于中等海拔的松林。亞種繁殖于中國東北的松林及江蘇的丘陵地帶;越冬于陜西南部、河南、山東及江蘇。tianschanica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青海、遼寧及河北。himalay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東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肅西部、青海南部。指名亞種的個別鳥在青海(西寧)有越冬記錄。
白翅交嘴雀罕見。亞種bifasciata可能繁殖于黑龍江的小興安嶺,越冬往南遷至遼寧及河北。可能也出現(xiàn)于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3
下級分類紅交嘴雀學名:Loxiacurvirostra
中等體型(16.5厘米)的雀。與除白翅交嘴雀外的所有其他雀類的區(qū)別為上下嘴相側(cè)交。繁殖期雄鳥的磚紅色隨亞種而有異,從橘黃至玫紅及猩紅,但一般比任何朱雀的紅色多些黃色調(diào)。紅色一般多雜斑,嘴較松雀的鉤嘴更彎曲。雌鳥似雄鳥但為暗橄欖綠而非紅色。幼鳥似雌鳥而具縱紋。雄雌兩性的成鳥、幼鳥與白翅交嘴雀的區(qū)別在均無明顯的白色翼斑,且三級飛羽無白色羽端。極個別紅交嘴雀翼上略顯白色翼斑但絕不如白翅交嘴雀醒目而完整,頭形也不如其拱出。與指名亞種比較,嘴較細,雌鳥甚黃;色彩鮮艷,淺色的臀常成白色;色彩最深,雄鳥櫻桃紅色,雌鳥偏褐。
虹膜-深褐;嘴-近黑;腳-近黑。
白翅交嘴雀學名:Loxia leucoptera,英文名稱:White-winged Crossbill
全長約150毫米。雄鳥通體朱紅色。翼和尾近黑色,翼上有一道白斑。下腹白,臉暗褐色。雌鳥暗綠色,臉灰色。翼上有兩道白斑。中等體型(15厘米)的雀。嘴相側(cè)交,甚似紅交嘴雀但體型較小而細,頭較拱圓。
與紅交嘴雀的區(qū)別在具兩道明顯的白色翼斑且三級飛羽羽端白色。繁殖期雄鳥暗玫瑰緋紅色,腰色較艷。雌鳥似雄鳥但體色暗橄欖黃且腰黃。幼鳥灰色具縱紋,但已具白色翼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邊緣偏粉;腳-近黑。3
保護等級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