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流浪地球》超前點映!看看首批影評人怎么說!

科幻空間
原創(chuàng)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銳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動
收藏

《流浪地球》先《三體》一步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之子,它承載的意義或許會大于一部電影本身。從2014年中影推介會上宣布有五部劉慈欣小說改編電影之后,到2016年,然后2018年,中途跳票的延期的,再到今年,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我們終于等到了。《流浪地球》作為劉慈欣首部搬上大銀幕的作品,身負太多壓力和希望,它的成敗,對于中國整個大的科幻電影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來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流浪地球》海報幸而,在第一波看片交流會后,電影得到的反饋令人振奮,現(xiàn)場響起三次掌聲,而這些觀眾大多數(shù)并不是科幻愛好者。從來沒有哪一部電影可以像《流浪地球》一樣,所有人都知道它的使命是填補這個巨大市場的空白,于是,觀眾看完紛紛興奮地給它下“定義”,旗艦、標桿、扛鼎之作、科幻電影一小步,國產(chǎn)科幻電影一大步……事實上,怎樣贊嘆都不為過。所以,對劉慈欣粉絲或是科幻迷來說,看《流浪地球》會成為一種神圣的儀式,在2019年,這的確是第一件值得狂歡的盛事。今年賀歲檔有兩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科幻類型片,而《流浪地球》無疑是其中唯一的“科幻”先行的電影,諸如其他重要的商業(yè)元素,明星陣容、檔期話題之類,在這純粹的硬科幻面前,這些都成了陪襯。所以我們在談論它時,意義會更加深刻?!读骼说厍颉犯概c子版預告原著小說的氛圍是悲壯又悲涼的,在未來,太陽即將膨脹為紅巨星,會毀滅太陽系內(nèi)所有行星,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地表建起無數(shù)臺行星發(fā)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人類將進入漫長而黑暗的集體大逃亡。《流浪地球》海報小說的背景設定夠瘋狂、夠宏大,不到三萬字的篇幅,展現(xiàn)了地球流浪路途中的種種壯烈奇觀?!傲骼说厍蛴媱潯笨缭?500年,涉及一百代人,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前流浪時代、后流浪時代和新太陽時代。想要將這世界觀下的故事在一部電影的篇幅里得到完整流暢的展現(xiàn),幾乎不太可能;并且,既要滿足原著粉的朝圣心理,更要顧及普通觀眾的審美趣味,也不是一件討好的事。電影截取了小說一部分,講述了地球在逃出太陽系之前的一次重大生存危機。故事分為兩條線索:地球上,少年屈楚蕭一行人踏上修復行星發(fā)動機的冒險,以及父親吳京在空間站上的奮力相助。在宇宙蒼茫殘酷的背景下,“人類命運”像蠶絲一樣維系在這兩端,希望與絕望跟隨情節(jié)起伏,來回主宰著角色的情感。最終,在末日之前,少年和父親達成和解,并同所有人一起拯救了地球。父(吳京 飾)與子(屈楚蕭 飾)從商業(yè)電影創(chuàng)作規(guī)律來看,《流浪地球》完成了一次聰明且漂亮的改編。影片以“地木危機”為切入點,將視角聚焦在這一重點事件的解決上。當社會、人倫、情感被這場看不到終點的流浪一點點消磨、摧毀,所有人的命運被置于一處,等待宇宙收割。而電影卻在此時剝離出原著悲愴壓抑的氛圍,在這場滅世災難里面,試圖重建父與子、個人與集體、故鄉(xiāng)與遠方的情感關系,將分崩離析的碎片重新維系在主人公對家庭的回望以及對未來的拯救之中。短短兩小時內(nèi),電影勾勒出一幅人類文明生存圖景的同時,也將這樣東方式的情感內(nèi)核及哲學主題借由科幻呈現(xiàn)出來。能架構(gòu)起這個宏偉內(nèi)核,電影制作的硬實力就一定不能是短板。很長時間內(nèi),中國科幻電影一直處于“失語”狀態(tài),不僅受限于電影工業(yè)水平、資本市場的不看好,還有中國化、本土化的難度。近幾年,隨著中國和歐美電影市場交流愈發(fā)密切,資金和技術(shù)不再是最大問題??纯催@組數(shù)據(jù):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萬平米實景搭建,2500個特效鏡頭(代表中國魔幻電影工業(yè)最高水平的《尋龍訣》有1500個特效鏡頭)......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科幻電影科幻特輯》“太陽氦閃爆發(fā)”“數(shù)萬座地球發(fā)動機噴出等離子光柱”“人口超百萬的地下城遍布各個大陸”“木星這個宇宙巨怪在地平線上升起”,小說中壯烈且莊嚴的畫面,都在電影里被悉數(shù)還原,這些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特效場面,真正融合劇情,讓奇絕的想象力完美落地,足以把觀眾死死按在座位上。特效城市之北京除此之外,中國科幻電影最需要解決的一點,可能是一種文化認同感。在劉慈欣很多小說里面,瘋狂詭譎的設定不少,很多都超過目前人類所能認知的時間空間尺度,而人類也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扮演著愚公、夸父、西西弗斯似的角色,試圖以蜉蝣之力對抗宇宙洪荒。小說中曾這樣描述希望——“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quán)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德國哲學家布洛赫曾提出“希望哲學”,他認為:“希望不僅是人的一種意識特征,而且也是一種本體論現(xiàn)象,人的本質(zhì)同希望有著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它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人類需要,是人的本質(zhì)的結(jié)構(gòu)?!?img src="https://img-xml.kepuchina.cn/images/newsWire/Z7ksU4e3FFTaXqiUKdbEKrvzJSQzIKtKTeCh" alt="" />潘石屹為劉慈欣拍攝的肖像照人類的有限,跟宇宙的無限,兩者博弈,除了抱著希望和勇氣,人類無路可退,這是本質(zhì)所決定的。這可能是劉慈欣小說最動人的精神內(nèi)核,而電影的史詩感也正來自于此。主創(chuàng)曾提到拿著這個創(chuàng)意去跟國外特效團隊碰的時候,他們不太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直接造飛船逃離不是更科學?可在東方人的思維里,“回歸”二字的重量,可能超過大多數(shù)世俗追求,“回歸”被當做一個極其妥帖的東方意象,揉進這故事的每一寸肌底里。你看,就算是逃離太陽系,我們也無法拋棄深深眷戀著的地球,在出征時就把家園帶在身上。劉慈欣與《流浪地球》主創(chuàng)、主演團隊在影片高潮,當他們腳踏著殘破的地球,頭頂著巨大的木星,那一刻,很多人精神失常,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回家”。在中國人的精神里,再也沒有比“回家”更重要的母題,不管是懷著希望啟航時,還是在末日前夕,回歸的意義勝過一切。“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這樣濃郁的東方式思維和情結(jié),在以往任何一部好萊塢科幻片里都不是被著重表達的,所以,《流浪地球》是只會在中國式科幻里發(fā)生的故事,而且也找到了一條可以被后來者借鑒的路。當然不是沒有遺憾,篇幅的限制讓群像式的人物之間缺少鋪墊和互動,個性也不夠突出,在后續(xù)的情節(jié)推動上,略微沖淡了一些情感沖擊力。不過,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有時候是以余味來決定的。在電影結(jié)尾,地球再次啟航時,那一刻的振奮足夠支撐我們愛科幻愛到世界末日。再看看其他影評人是怎么說的“比《2012》好”“終于有了自己的科幻電影,很有中國本土風味”“一部合格的商業(yè)科幻片”“整體真香,劇情工整,特效飽滿”最后,聽聽劉慈欣的觀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