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大烏泡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大烏泡,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大烏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evl. et Vant.的根或全株。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具有清熱,止血,祛風濕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咯血,鼻衄,月經不調,外傷出血,痢疾,腹瀉,脫肛,風濕痹痛。

入藥部位根或全株。

性味味苦,微澀,性涼。

歸經歸脾、肝經。

功效清熱,止血,祛風濕。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咯血,鼻衄,月經不調,外傷出血,痢疾,腹瀉,脫肛,風濕痹痛。

相關配伍治外傷出血:用(大烏泡)葉研末撒于患處。(《云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采集加工根,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

形態(tài)特征大烏泡:又名大紅黃泡、多苞片懸鉤子。灌木,高2-3m。莖粗壯,密被黃色絨毛和散生極短的彎刺。單葉互生;葉柄長3-6cm,密被黃柔毛;托葉條裂;葉片革質,近圓形,直徑5-16cm,掌狀7-9淺裂,裂片常2淺裂或又有缺刻,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有短毛和密集的小凸起,下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掌狀5-7出,網脈明顯。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密生黃色絨毛;苞片橢圓形,長1-1.5cm,邊緣撕裂狀;萼片卵形,先端常多裂,外面密生黃色絨毛;花瓣稍長于萼,近橢圓形,白色,有爪;雄蕊多數;心皮多數,著生于凸起花托上。聚合果球形,徑達1.5cm,上生多數紅色漿果狀小核果?;ㄆ?-6月,果期8-9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山坡及溝谷陰處灌木林內或林緣及路邊。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

相關論述1、《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活絡,止血止痛。治感冒、高熱、咳嗽帶血、風濕關節(jié)痛、月經提前、腹瀉、腸胃炎、痢疾、脫肛、外傷出血?!?/p>

2、《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利濕。主治咯血,衄血,風濕骨痛,骨折?!?/p>

12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白云娥 - 副教授 - 山西醫(yī)科大學中藥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