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羅海,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阿壩當歸Angelica apaensis Shan et Yuan的根。分布于云南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具有理氣止痛,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胸脅脘腹疼痛,頭痛,咳喘。
別名發(fā)羅海、法羅梅、土川芎、法落海、法落梅、騷獨活、紅獨活、白獨活、 小獨活、紅法羅海、臭法羅海
入藥部位根。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歸脾、肝、肺經。
功效理氣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胸脅脘腹疼痛,頭痛,咳喘。
相關配伍1、治胃寒疼年久不愈:法羅海三錢,延胡索二錢,薏苡仁五錢,白術(土炒)三錢。煎服。(《滇南本草》)
2、治面寒,背寒,胃氣、心氣、肝氣疼,肺部疼,兩脅肋脹疼:法羅海用新瓦焙為末。每服一錢,熱燒酒服。(《滇南本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陰虛有熱及胃病唾血者忌用?!?/p>
炮制一、采集加工秋末、冬初葉枯萎時采收,挖取根部,除去莖葉或保留長約1cm的葉鞘殘基,去凈泥土,干燥。
二、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
貯藏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圓柱形,長達20cm,徑1-4cm,棕褐色,頂端殘留紫色膜質葉鞘纖維。莖粗壯,中空,帶紫色,被白色短柔毛。莖下部葉的葉柄基部膨大成廣卵形、闊兜狀的抱莖葉鞘,長6-8cm,寬至10cm;葉片輪廓為長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具3-4對羽狀裂片,末回裂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5cm,寬1.5-2.5cm,先端漸尖,邊緣有鈍鋸齒;莖上部葉簡化,僅具有3裂小葉片的寬闊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直徑達20cm;花序梗長16-20cm,被粗柔毛;總苞片5-9,披針形;傘輻30-65,帶紫色,被短柔毛;小總苞片4-8,線形,小傘形花序有花25-50;萼齒不明顯;花瓣5,白色;花柱基短圓錐形。果實橢圓形至廣圓形,黃棕色,質厚,側棱具寬翅,與果體等寬或超過,每棱槽中有油管1?;ㄆ?-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高山草地及高山山坡灌叢中。分布于云南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
性狀鑒別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常單枝,少2-4分枝。長7-25cm,直徑2-4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蘆頭周圍有數(shù)層膜質葉鞘,呈紫紅色,習稱“紅纓”。近蘆頭一端外表有多數(shù)密集的環(huán)紋,皮孔明顯,下部有不規(guī)則皺紋。斷面黃白色,有棕色環(huán)及裂隙,顯菊花紋理,具有多數(shù)油點,近蘆頭一端縱切面有橫隔。體輕泡。香氣濃烈,味苦,辛辣麻舌。
飲片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類圓形薄片,表面黃白色;邊周深褐色,粗糙,具有強烈的芳香氣。
藥理作用1、鎮(zhèn)痛作用。
2、鎮(zhèn)咳、平喘作用。
3、其他作用:對小腸及子宮有解痙作用;抑菌作用。
4、毒性:中毒主要癥狀為先興奮,后驚厥,呼吸先停,最后心搏停止于舒張期。
相關論述《綱目拾遺》:“己酉,友人王鼎條患心腹痛。有客從滇帶此物來,呼為法落梅。用根,其形儼如上黨參,色亦黃白。味甘苦,服之疾愈。據(jù)云彼中人皆名法落梅,而不知諸書何以作梅字耶?蔡云白言:建參,閩人呼法落梅。”
1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陳家春 - 博士,教授,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 -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