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鷲,中藥名。為鷹科禿鷲屬動物禿鷲Aegypius monachus L.的肉。動物禿鷲,常見于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四川,遼寧、山西、陜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云南、西藏、臺灣。具有滋肺補腎,金水滋生之功效。主治肺腎兩虛,陰虛盜汗,腰腿酸軟。
入藥部位動物禿鷲的肉。
性味味微咸,性溫。
歸經(jīng)入肺、腎經(jīng)。
功效滋肺補腎,金水滋生。
主治肺腎兩虛,陰虛盜汗,腰腿酸軟。
相關配伍1、治消化不良,胃潰瘍,禿鷲肉陰干,研細,一次5~9g,一日2~3次,沖服。(《中國民族藥志》)
2、治甲狀腺腫大,胃潰瘍,胃痛,消化不良,3~9g。開水吞服。(《中國民族藥志》)
用法用量內(nèi)服:100~200g,水煮食。
炮制采集加工:捕獲后,剖腹去內(nèi)臟和羽毛,肉入藥。
形態(tài)特性全長1105~1180毫米。體烏褐色。頭被暗褐色的絨羽,后頭羽色稍淡,頸裸出鉛藍色,皺領白褐色。上體暗褐色。翼上覆羽暗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胸前具絨羽,兩側(cè)具矛狀羽,胸、腹具淡色縱紋;尾下覆羽褐白色。嘴黑褐色,蠟膜鉛藍色,腳和趾珠灰色,爪黑色。
生長環(huán)境棲息于海拔2000~4500米的山區(qū),也到平原或草原活動,營巢于高大喬木或山頂崖石。
分布區(qū)域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四川,遼寧、山西、陜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云南、西藏、臺灣。
相關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滋補養(yǎng)陰的功效,主治肺結(jié)核?!?/p>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陳隨清 -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