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青蘭,中藥名。為蘭科青蘭屬植物香草蘭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的全草。分布于廣東、廣西。具有疏風(fēng)清熱,利咽止咳,涼肝止血之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痢疾,吐血,衄血,風(fēng)疹,皮膚瘙癢。對心悸氣短,高血壓,膽道,尿道感染等亦有療效。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辛、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
功效疏風(fēng)清熱,利咽止咳,涼肝止血。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痢疾,吐血,衄血,風(fēng)疹,皮膚瘙癢。對心悸氣短,高血壓,膽道,尿道感染等亦有療效。
相關(guān)配伍1、治外感頭痛、發(fā)燒:鮮香青蘭30g(干品15g),水煎服,每日2次。
2、治狂犬咬傷:鮮香青蘭30g(干品15g),朱砂0.3g。水煎服。(1-2方出自《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涂擦;或煎水洗。
炮制一、炮制方法除去雜質(zhì),切段。
二、采集時間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性一年生草本,高(6-)22-40厘米;直根圓柱形,徑2-4.5毫米。莖數(shù)個,直立或漸升,常在中部以下具分枝,不明顯四棱形,被倒向的小毛,常帶紫色?;~卵圓狀三角形,先端圓鈍,基部心形,具疏圓齒,具長柄,很快枯萎;下部莖生葉與基生葉近似,具與葉片等長之柄,中部以上者具短柄,柄為葉片之1/2-1/4以下,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鈍,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長1.4-4厘米,寬0.4-1.2厘米,兩面只在脈上疏被小毛及黃色小腺點,邊緣通常具不規(guī)則至規(guī)則的三角形牙齒或疏鋸齒,有時基部的牙齒成小裂片狀,分裂較深,常具長刺。輪傘花序生于莖或分枝上部5-12節(jié)處,占長度3-11厘米,疏松,通常具4花;花梗長3-5毫米,花后平折;苞片長圓形,稍長或短于萼,疏被貼伏的小毛,每側(cè)具2-3小齒,齒具長2.5-3.5毫米的長刺。花萼長8-10毫米,被金黃色腺點及短毛,下部較密,脈常帶紫色,2裂近中部,上唇3淺裂至本身1/4-1/3處,3齒近等大,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下唇2裂近本身基部,裂片披針形。花冠淡藍(lán)紫色,長1.5-2.5(-3)厘米,喉部以上寬展,外面被白色短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短舟形,長約為冠筒的1/4,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扁,2裂,具深紫色斑點,有短柄,柄上有2突起,側(cè)裂片平截。雄蕊微伸出,花絲無毛,先端尖細(xì),藥平叉開。花柱無毛,先端2等裂。小堅果長約2.5毫米,長圓形,頂平截,光滑。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220-1600m的干燥山地、山谷、河灘多石處。分布于廣東、廣西。
藥材性狀莖方形,長20-80cm,直徑1.5-7mm。表面紫紅色或黃綠色,被倒向短柔毛,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白色,有的中空。葉片脫落或破碎,濕潤展平的完整者呈披針形,長2-4cm,寬3-15cm,黃綠色,邊緣具三角形齒或鋸齒,基部2齒常具芒刺。葉表面有腺點?;佥喩谥Φ纳喜?,每輪4-6朵,苞片短圓形,花萼長8-10mm,下唇2裂,上唇3淺裂,筒具縱紋,密被短毛和腺點?;ü?唇形,藍(lán)紫色,雄蕊4,2強(qiáng),柱頭先端2等裂。氣清香,味微辛。
藥理作用1、抗心肌缺血作用。
2、抗冠心病作用。
相關(guān)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適用于毒蛇咬傷。”
123456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石晉麗 - 教授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