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肉穗草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肉穗草,中藥名。為野牡丹科植物肉穗草Sarcopyramis bodinieri Levl.et Van.的全草。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熱毒血痢,暑濕泄瀉,肺熱咳嗽,目赤腫痛,吐血,疔瘡腫毒,外傷紅腫,毒蛇咬傷。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澀,性涼。

歸經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主治用于熱毒血痢,暑濕泄瀉,肺熱咳嗽,目赤腫痛,吐血,疔瘡腫毒,外傷紅腫,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1、治紅?。杭野⒙?5g。煨水兌紅糖服。

2、治夏天腹瀉:家阿麻15-30g,小血藤9g。煨水或泡酒服。(1-2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

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凈,切碎曬干。

形態(tài)特征肉穗草又名小肉穗草。小草本,纖細,高5-12cm,具匍匐莖,無毛。葉片紙質,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鈍、圓形或近楔形,長1.2-3cm,寬0.8-2cm,邊緣具疏淺波狀齒,齒間具小尖頭,3-5基出脈,葉面被疏糙伏毛,基出脈微隆起,側脈不明顯,綠色或紫綠色,有時沿基出脈及側脈呈黃白色,背面通常無毛,有時沿側脈具極少的糙伏毛,通常呈紫紅色,極稀為綠色,基出脈與側脈隆起;葉柄長3-11mm,無毛,具狹翅。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稀5朵,基部具2枚葉狀苞片,苞片通常為倒卵形,被毛,總梗長0.5-3(-4)cm,花梗長1-3mm,常四棱形,棱上具狹翅;花萼長約3mm,具四棱,棱上有狹翅,先端寬而成垂直的長方形裂片,裂片背部具刺狀尖頭,有時邊緣微羽狀分裂;花瓣紫紅色至紅色,寬卵形,略偏斜,長3-4mm,先端急尖;雄蕊內向,花藥黃色,近頂孔開裂,藥隔基部伸延成短距,距上彎,長為藥室的1/2左右;子房壇狀,先端具膜質,冠檐具波狀齒。蒴果通常白綠色,杯形,具四棱,膜質冠長出萼1倍;宿存萼與花時無異。花期5-7月,果期10-12月或翌年1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450m的山谷密林下、陰濕的地方或石縫間。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藥材性狀本品為團捆狀,長5-10cm。展開的單個植株,莖纖細,無毛;葉皺曲,或破碎,平展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1-1.5(-3)cm,寬6-15m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疏淺波狀鋸齒,葉面綠紫色,有疏糙毛,背面紫紅色,無毛;具長葉柄。莖頂部具1-3(-5)花的聚傘花序,花紅色或淺黃白色,花萼筒四棱形,具狹翅,頂端4裂,花瓣4,闊卵形,雄蕊8,等大,藥隔基部有短距。蒴果杯形,具4棱。氣微。以帶根全草為佳。

相關論述1、《貴州草藥》:“性平,味甘、微酸。”

2、《貴州草藥》:“清熱利濕。治夏天腹瀉,紅痢?!?/p>

1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楊扶德 - 教授 -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