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止咳祛痰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shí)科普陣地
收藏

中醫(yī)基礎(chǔ)術(shù)語,一種治法。運(yùn)用止咳和祛除痰濁的方藥來治療因痰濁內(nèi)盛所致咳嗽等癥狀的治療方法。

概念運(yùn)用止咳和祛除痰濁的方藥來治療因痰濁內(nèi)盛所致咳嗽等癥狀的治療方法。

解讀止咳祛痰主要是針對(duì)因外感或內(nèi)傷引起的咳嗽、伴痰濁內(nèi)盛等癥的一種治療方法??人缘牟∥?,主臟在肺,無論外感六淫或內(nèi)傷所生的病邪,皆侵及于肺而致咳嗽。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chǔ)痰之器,一般痰多由于脾虛,氣血津液失于運(yùn)化,而化作痰。中醫(yī)一般通過止咳祛痰中藥、方劑或藥膳食療等達(dá)到止咳祛痰的作用。

中醫(yī)應(yīng)用(一)適應(yīng)病癥因外感或內(nèi)傷引起的咳嗽、伴痰濁內(nèi)盛等癥。

(二)代表性方劑1.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半夏、橘紅、茯苓、甘草。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2.清氣化痰丸 《醫(yī)方考》

組成:陳皮、杏仁、枳實(shí)、黃芩、瓜蔞仁、茯苓、膽南星、半夏。

功效: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人詺獯?,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3.小陷胸湯 《傷寒論》

組成:黃連、半夏、瓜蔞。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痰熱互結(jié)證。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4.貝母瓜蔞散 《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貝母、瓜蔞、花粉、茯苓、橘紅、桔梗。

功效: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人詥芗?,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5.苓甘五味姜辛湯 《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甘草、干姜、細(xì)辛、五味子。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咳嗽??忍盗慷?,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滿不舒,舌苔白滑,脈弦滑。

(三)代表性中藥1.半夏

藥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一般宜制過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竹瀝半夏能清化痰熱,主治熱痰、風(fēng)痰之證。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反烏頭。其性溫燥,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yīng)慎用。

2.天南星

藥性: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fēng)解痙;外用散結(jié)消腫。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多制用。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陰虛燥痰及孕婦忌用。

3.白芥子

藥性: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溫肺化痰,利氣,散結(jié)消腫。

用法用量:煎服,3一6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作發(fā)泡用。

使用注意:久咳肺虛及陰虛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潰瘍、出血者、及皮膚過敏者忌用。用量不宜過大。

4.皂莢

藥性:辛、咸,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祛頑痰,通竅開閉,祛風(fēng)殺蟲。

用法用量:研末服,1一1.5g;亦可入湯劑,1.5一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內(nèi)服劑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嘔吐、腹瀉;孕婦、氣虛陰虧及有出血傾向者忌用。

5.旋覆花

藥性:苦、辛、咸,微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降氣行水化痰,降逆止嘔。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布包。

使用注意:陰虛勞嗽,津傷燥咳者忌用。須布包人煎。

6.白前

藥性:辛、苦,微溫。歸肺經(jīng)。

功效:降氣化痰。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或入丸、散。

7.川貝母

藥性:苦、甘,微寒。歸肺、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jié)消腫。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研末服1一2g。

使用注意:反烏頭。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用。

8.浙貝母

藥性:苦,寒。歸肺、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散結(jié)消癰。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

使用注意:反烏頭。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用。

9.瓜蔞

藥性: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腸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萎l0-20g,瓜萎皮6一12g,瓜萎仁10一15g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反烏頭。脾虛便溏者及寒痰、濕痰證忌用。

10.竹茹

藥性:甘,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用法用量:煎服,6一10g。生用清化痰熱,姜汁炙用止嘔。

11.桔梗

藥性:苦、辛,平。歸肺經(jīng)。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嘔吐、嗆咳、眩暈、陰虛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腸潰瘍者慎服。用量過大易致惡心嘔吐。

12.前胡

藥性:苦、辛,微寒。歸肺經(jīng)。

功效:降氣化痰,疏散風(fēng)熱。

用法用量:煎服,6一10g;或人丸、散。

13.胖大海

藥性:甘,寒。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利咽開音,潤腸通便。

用法用量:2一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14.海蛤殼

藥性:咸,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

用法用量:煎服,10一15g。蛤粉宜包煎。

15.竹瀝

藥性:甘,寒。歸心、肺、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豁痰,定驚利竅。

用法用量:內(nèi)服30一50g,沖服。

使用注意: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16.海浮石

藥性:咸,寒。歸肺、腎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煎服,10一15g。打碎先煎。

(四)常用藥膳1.桔紅糕 《民間食譜》

組成:桔紅50g,粘米粉500g,白糖200g。

功效與應(yīng)用:燥濕化痰,理氣健脾。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屬痰濕所致,癥見咳嗽痰多,色白清,胸院痞悶,食欲不振者有療效。

制法與用法:將桔紅洗凈,烘干研為細(xì)末,與白糖和勻備用。粘米粉適量,用水和勻,放蒸籠上蒸熟,待冷后,卷人桔紅糖粉,切為夾心方塊米糕,不拘時(shí)進(jìn)食。

使用注意:肺陰不足,燥熱有痰之咳嗽者,不宜食用本品。

2.瓜簍餅 《本草思辨錄》

組成:瓜萎瓤(去子)250g,白糖100g,面粉100g。

功效與應(yīng)用:清肺祛痰。適用于肺郁痰咳,伴胸肋痛脹,咳嗽氣促,咳痰粘稠或粘黃,咽痛口渴等。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成外感發(fā)熱者不宜食用。

3.柚子燉雞 《本草綱目》

組成:新鮮柚子1個(gè),新鮮雞肉500g,姜片、蔥白、百合、味糖、鹽等適量。

功效與應(yīng)用:健脾消食,化痰止咳。適應(yīng)肺部疾病的痰多咳嗽,氣郁胸悶,脘腹脹痛,食積停滯等。

制法與用法:將柚子剝皮、去筋皮、除祛籽,取肉500g,將雞肉洗凈切塊,掉去血水。再將柚肉、雞肉同放人燉盅內(nèi),置姜片、蔥白、百合子雞肉周圍,調(diào)好鹽、味精,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置于大鍋中,用文火燉4小時(shí),取出可食之。1周2次,連食服3周。

使用注意:消化不良者,以飲湯為宜。

4.半夏山藥粥 《藥性論》

組成:半夏30g,山藥60g。

功效與應(yīng)用:燥濕化痰,降胃止咳。適用于脾虛濕痰蘊(yùn)肺,咳嗽兼胃氣上逆者。

制法與用法:半夏先煮半小時(shí),去渣取汁一大碗。山藥研成粉,放人半夏汁內(nèi),煮沸攪成糊狀即可食。分3天早晚溫服。

使用注意:半夏有小毒,宜制成法半夏后使用,且煎煮時(shí)間宜長,去其毒性。

5.川貝秋梨膏 《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xué)》

組成:款冬花、百合、麥冬、川貝各30g,秋梨100g,冰糖50g,蜂蜜100g。

功效與應(yīng)用:潤肺養(yǎng)陰,止咳化痰。適用于肺熱燥咳、肺虛久咳、肺虛勞咳痰不出。

制法與用法:將款冬花、百合、麥冬、川貝入煲加水煎成濃汁,去渣留汁,再將去皮去核切成塊狀的秋梨以及冰糖、蜂蜜一同放人藥汁內(nèi),文火慢煎成膏。冷卻取出裝瓶備用。每次食膏15g,日服2次,溫開水沖服。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咳唾清稀者不宜。

123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李英帥 - 副研究員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