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地梢瓜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地梢瓜,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Schum.或雀瓢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Schum.var.australe(Maxim.)Tsiang et P.T.Li的全草。地梢瓜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雀瓢分布于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具有清虛火,益氣,生津,下乳之功效。常用于虛火上炎,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暈失眠;產(chǎn)后體虛,乳汁不足。

別名女青、山角、地瓜兒、羊不奶果、小絲瓜、浮瓢棵、老瓜瓢、沙奶奶、馬奶奶、 沙奶草、細(xì)葉牛皮消、雀瓜、羅漢草、地瓜子、地葛、地瓜瓢、盤龍草、牛梢瓜、羊奶草、羊巴奶。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性涼。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

功效清虛火,益氣,生津,下乳。

主治虛火上炎,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chǎn)后體虛,乳汁不足。

相關(guān)配伍1、治咽喉痛:地梢瓜30g(全草60g)。水煎服。或鮮果嚼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氣血虧虛:地梢瓜全草30g,土黃芪60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3、治腦神經(jīng)衰弱:地梢瓜全草500g。水煎取汁,用藥汁打雞蛋(2個)茶喝。日服2次。(《河南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形態(tài)特征1、地梢瓜:又名地梢花、砂奶奶、列骨瓢、細(xì)葉白前。地下莖單軸橫生。莖自基部多分枝。葉對生或近對生;葉片線形,長3-5cm,寬2-5mm,下面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綠白色;副花冠杯狀,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漸尖,高過藥隔的膜片。蓇葖紡錘形,先端漸尖,中部膨大,長5-6cm,直徑約2cm。種子扁平,暗褐色,長達(dá)8mm,種毛白色絹質(zhì),長達(dá)2cm?;ㄆ?-8月,果期8-10月。

2、雀瓢:與原種相似,莖柔弱,分枝較少,莖端通常伸長而纏繞。葉線形或線狀長圓形;花較小,較多。花期3-8月,果期5-10月。

生長環(huán)境1、地梢瓜: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2、雀瓢:生于水溝旁及河岸邊或山坡、路旁的灌木叢或草地上。分布于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性狀鑒別1、地梢瓜:全草長15-30cm,常彎曲,地上部分被短柔毛。根細(xì)長,褐色,有長根。莖不纏繞,多自基部分枝,圓柱形,具縱皺;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破碎或脫落,完整者展平后呈條形,長3-5cm,寬2-5cm,全緣?;ㄐ。S白色。蓇葖果紡錘形,表面具縱皺紋。氣微,味澀。

2、雀瓢:莖纏繞,分枝較少;葉條形或條狀長圓形。

藥理作用抗病毒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內(nèi)蒙古中草藥》:“清熱降炎,消炎止痛,通乳。主治乳汁不通,咽喉痛。”

2、《青島中草藥手冊》:“主治氣血虧虛,腦神經(jīng)衰弱,咽喉腫痛?!?/p>

3、《全國中草藥匯編》:“益氣,通乳。主治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杜新亮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