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水仙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水仙花,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的花。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心悅神,理氣調經,解毒辟穢之功效。用于神疲頭昏,月經不調,痢疾,瘡腫。

別名金盞銀臺、儷蘭、女星、女史花、姚女花。

入藥部位花。

性味味辛,性涼。

功效清心悅神,理氣調經,解毒辟穢。

主治用于神疲頭昏,月經不調,痢疾,瘡腫。

相關配伍1、治婦人五心發(fā)熱:水仙花、干荷葉、赤芍藥等分。為末,白湯每服二錢。(《衛(wèi)生易簡方》)

2、治痢疾:水仙花12g,白糖15g。開水煎服。連服3-4天。(《大眾中醫(yī)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采集加工春季采摘花,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性水仙又名:雅蒜,天蔥。鱗莖卵球形。葉寬線形,扁平,長20-40厘米,寬8-15毫米,鈍頭,全緣,粉綠色?;ㄇo幾與葉等長;傘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狀總苞膜質;花梗長短不一;花被管細,灰綠色,近三棱形,長約2厘米,花被裂片6,卵圓形至闊橢圓形,頂端具短尖頭,擴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淺杯狀,淡黃色,不皺縮,長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內,花藥基著;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細長,柱頭3裂。蒴果室背開裂。花期春季。

生長環(huán)境多栽培于花圃中或盆栽。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花皺縮成小團塊。展開后,花被管細,先端裂片6,卵圓形,淡黃色,其內可見黃棕色環(huán)狀副花冠,有的花被呈重瓣狀。雄蕊6,雌蕊花柱細長,柱頭3裂。氣芳香,味微苦。

藥理作用1、抗腫瘤作用。

2、其他作用,抑菌作用,降壓和抗驚厥作用。

3、毒性,可使外周血中的白細胞總數增加,初期出現(xiàn)嘔吐,但很快即可耐受。

相關論述《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婦人子宮病,月經不調?!?/p>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