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氏藍染色法(鐵染色)主要顯示三價鐵鹽,是顯示含鐵血黃素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人體內(nèi)的鐵有一定量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在骨髓中的單核-吞噬細胞胞質(zhì)內(nèi),幼紅細胞的線粒體中也有含鐵血黃素。含鐵血黃素是一種血紅蛋白源性色素,為金黃色或棕黃色顆粒,因其含鐵、金黃色,故稱為含鐵血黃素。這些鐵在酸化的低鐵氰化鉀溶液中反應,生成藍色的鐵氰化鐵沉淀(普魯士藍),定位于含鐵的部位。故此染色法又稱為普魯士藍反應。
臨床意義骨髓普魯氏藍染色常用于對缺鐵性貧血,慢性病貧血及一些血液病引起貧血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1.增高
鐵幼粒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出現(xiàn)環(huán)鐵幼粒細胞)。鐵粒幼細胞貧血時出現(xiàn)較多環(huán)鐵粒幼細胞,鐵粒幼細胞也增多,其所含鐵顆粒的數(shù)目也較多,顆粒也粗大,有時還可見鐵粒紅細胞。因此本染色可作為診斷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的重要方法。另外,也見于溶血性貧血、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感染、肝硬化、慢性腎炎、尿毒癥、多次輸血、血色病等,細胞外鐵也可增加。
2.降低
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時骨髓細胞外鐵明顯降低,甚至消失,鐵粒幼細胞降低。經(jīng)鐵劑治療后,細胞外鐵增多。鐵粒染色可作為診斷缺鐵性貧血及指導鐵劑治療的一個方法。
正常值參考范圍內(nèi)鐵:27%~94%,以Ⅰ、Ⅱ型為主;外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