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博物館疲勞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定義

所謂“博物館疲勞”,主要指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渙靛,認識活動機能衰退和產生疲勞感的現(xiàn)象。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導致疲勞的原因包括力源消耗,生理化學機理變化、疲勞物質積累和中樞系統(tǒng)的變化等。其發(fā)生的次序往往先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疲勞,隨后是反射神經系統(tǒng)疲勞,使注意力的集中度和靈敏度降低,這之后則是肌肉的疲勞。包括象斯考滕所描述的現(xiàn)象:腦袋象塞滿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鉛錘一般沉重、腳跺又酸又疼①。疲勞的產生不單是生理活動的結果,往往也受到心理條件的嚴重影響。心理因素引起的疲勞往往迭加于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疲勞之上,使人不但感到體力不支,而且心情不安,情緒不穩(wěn)定,甚至出現(xiàn)畏懼心理。博物館疲勞是妨礙觀眾繼續(xù)參觀的重要原因,并且降低了參觀的學習效果。博物館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防止觀眾由于參觀造成的視力、身體的損傷和精力衰竭、增加有效陳列注意力,延緩疲勞發(fā)生的時間、降低疲勞的程度。

影響因素環(huán)境因素博物館作為一個學習場所,需要有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聲音超過一定分貝,必然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那種持續(xù)的低沉的隆鳴聲很快會使我們昏昏欲睡、偶爾劃出的尖利聲音則使我們心情變得緊張和焦慮。室內噪音的產生與建筑設計,尤其是地板材料有關,我們將在建筑中討論。而在那些人口集中、交通繁忙的鬧市區(qū)的博物館中經常能感受到的噪音,則屬于壞境質量的范疇。在這種場合,必須采取相應的隔音措施。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辟一個與交通干線相分隔的空曠的廣場,也可以修筑一道幫助隔音的屏墻。此外還應在建筑主體的材料選擇上考慮墻體的隔音效果。鋼筋混凝土因為隔音效果不佳而受到批評。布魯諾·馬拉喬里曾談及兩種隔音方法,一是將軟木條鑲嵌在壁內,在墻上涂一層石棉、云母或木漿;另一種較新的方法是利用塑料和玻璃棉的合成樹脂板。降低環(huán)境質量從而使觀眾易于感到疲乏的另一個因素是空氣過分混濁。在那些靠近工業(yè)污染源的地帶,空氣中夾雜大量有害物質和刺激性氣味,如煤焦油、硫磺等,空氣中的有害成份大大超出正常數(shù)值。這不僅會影響展品的保護,而且也有損干觀眾的健康。造成空氣混濁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吐出的二氧化碳,尤其是在采用人工照明的封閉空間中。教育心理學的實驗表明,學生在教室里注意力下降與空氣濁度的增長有關。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博物館教育。要在這方面提高環(huán)境質量,除了在選址方面以保證展覽空間空氣的純潔和新鮮。要更謹慎外,還應環(huán)繞博物館建立一道能起過濾作用的綠色帶,以及加強室內的通風。以保證展覽空間空氣的純潔和新鮮。

建筑因素從建筑的角度看,可能導致和加劇“博物館疲勞”的因素,包括樓層、展覽空間的分割與組合形式、采光方式、室內裝飾以及地面處理等等。將展廳設在較高的樓層上,或者將展線沿樓層依次上升設計,都會不必要地耗費觀眾的體力,尤其是對年老體弱的觀眾。在后一種情形下還可能中斷展覽內容的連續(xù)性。所以,在博物館,應當反對在較高的樓層上布置陳列。展覽空間的形狀分割,在我國一般都是采用矩形。這一方面會帶來一種千篇一律的單調感,另一方面,直角對觀眾不能帶有某種強制的意味。這會在觀眾心理上產生消極的影響。在許多博物館,采用一種對觀眾而言更輕松自由,也更民主的方式,即通過臨時性的空間處理,創(chuàng)造出在形狀上豐富多樣的展覽空間。同樣,展覽空間組合也應堅持在統(tǒng)一性前提下的多樣化原則,以克服單調和困感造成的觀眾心理上的倦怠。例如,如果在一筆直甫道的一側重復安排展廳,使觀眾反復地按某種單一的方式出入,就會出現(xiàn)上述的現(xiàn)象;另外,兩展室也應防止那種能互相對望的所謂“套筒”式組合,它會給觀眾帶來一種雜亂、無序和不安全的感覺,從而分散了注意力。在展覽空間處理方面還應注意提供休息的場所,并利用“透明”的部分“·借用”戶外幽美的自然景色,以克服持續(xù)封閉空間帶來的壓抑和沉悶,使觀眾保持持續(xù)的新鮮感。

陳列因素對觀眾來說,即便在環(huán)境和建筑方面有諸多缺陷,如果博物館提供高質量的陳列,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彌補。而由陳列質量引起的索然和疲乏,則很難有什么補救的方法。這里所說的質量,包括陳列的技術處理、內容安排及藝術的感染力等。陳列的技術處理涉及到如何確定陳列帶和陳列密度。所謂陳列帶,是指根據人體平均身高和視平線確定的展品布置的空間范圍。超過這個限度,觀眾很容易感到疲勞,甚至會造成視力和身體的損傷。要提高觀眾參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重要的是為他們提供“參與”和“投入”的機會。缺乏參與會使觀眾產生一種被動的,局外人的感覺。這不僅不可能調動觀眾的學習熱情,相反,根據麥克魯漢的研究,它是導致類似“幽閉恐怖”的“博物館覺”(Museumfeelig)的重要原因。這種感覺與疲勞的產生密切相關。1

措施節(jié)能原則博物館教育比較其它教育形式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在行走和站立過程中學習,因而特別耗費學習者的能量,包括體力、精力、視力和注意力。博物館設計者必須充分重視這一點,在建筑設計和展覽安排上貫徹節(jié)能原則,要盡力使觀眾不將能量耗費在非參觀的用途上。具體措施包括:①適宜的樓層和地面材料;②合理的展線安排;③根據人體工程學要求確定陳列帶;④提供高質量的視覺環(huán)境,減少“視覺噪音”,將觀眾注意力引向展品。

恢復原則博物館設計者不僅要努力地延緩疲勞發(fā)生的時間和降低疲勞的程度,適應盡可能提供可以幫助觀眾恢復疲勞,至少是局部恢復疲勞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貫徹節(jié)能原則外,還應想方設法使觀眾在參觀中感到舒適以獲得調節(jié)。為達此目的,我們應當①保證一個安靜的、空氣純潔清新、徽氣侯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②安排美的自然景色,諸如園林、庭院,小品等,并通過博物館的透明部分及展覽空間轉換的甫道回廊,使室內戶外交相互映,使觀眾能經常體驗到悅目和新鮮的感受;③提供良好的休息和補充能量的場所。

誘導原則在非強制狀況下要提高學習的效率,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激發(fā)和保持觀眾的興趣。興趣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人們的疲勞感。博物館設計師在布置展覽時應當善干誘發(fā)觀眾的興趣,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①克服單調與刻板,使展覽空間布局、展覽手段都富于個性和變化;②內容安排上的適度新穎。以觀眾的認識結構為依據來確定展覽內容,以保持信息量即新穎又適度;③形式設計要善于通過藝術氣氛渲染來增加陳列把握度;④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隨和、親切和充滿鼓勵意味的氛圍。

參與原則“參與”和“投入”能極大地調動觀眾的主體意識,由這種主體意識調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我們克服疲勞最為有效的方法。我們長時間坐在黑暗的電影院里所以不感覺疲勞,就是因為進入了情節(jié)、關注劇情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主人公的命運。在博物館教育中,我們也應當努力使觀眾產生“置入感,”無意識地介入到展覽所表達的生活中去。參與感在戶外博物館、歷史遺址博物館和名人故居博物館比較容易產生,在普通的室內博物館,也有一些方法能為觀眾提供“參與”和“投入”的機會,包括①操作觀摩;②親身操作;③鼓勵摸觸(對一些可能會損壞的展品可用復制品);④“先置導標”,即針對展覽內容和觀眾可能產生的困惑提出問題,要求觀眾在參觀中尋求解答;⑤此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案:運用生動直觀、具有某種戲劇效果的陳列語言取代靜態(tài)、固定的、依賴大量文字說明的陳列方式。在運用陳列語言時,由于真實地或象征性地復原了歷史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場景,使觀眾產生置身現(xiàn)場的“投人感”和主體意識,從而能極大地激發(fā)觀眾的熱情和興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