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藤杜仲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藤杜仲,中藥材名。本品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或毛杜仲藤的莖或根。秋后采收。功能主治為:①《陸川本草》:強筋骨,治腰痛。②《廣西藥植名錄》:寬筋活血,消腫,強壯補腰。治小兒麻痹,風濕骨痛,跌打駁骨,肚痛。

別名土杜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紅杜仲(《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本品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或毛杜仲藤的莖或根。秋后采收。

性味歸經①《陸川本草》:苦澀,微溫。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辛,平。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強筋骨,治腰痛。

②《廣西藥植名錄》:寬筋活血,消腫,強壯補腰。治小兒麻痹,風濕骨痛,跌打駁骨,肚痛。

形態(tài)特征①杜仲藤,又名:結衣藤、九牛藤、白皮膠藤、小白皮藤、假杜仲。攀援藤本,長達數十米。枝直徑可達20厘米以上,外皮白色;小枝嫩時被微毛。葉對生,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11厘米,寬2.5~5厘米,基部急尖或圓形,先端狹漸尖,全緣,側脈5~6對;葉柄長1~1.5厘米。聚傘花序排成總狀,緊密,長達9厘米,被柔毛:花小,紅色;萼5深裂,基部的腺體少數或缺;冠瓣在未開放前向內彎曲,長達2毫米;雄蕊5,花絲極短,長0.5毫米,彼此粘合,環(huán)繞柱頭;花盤圓形,子房由2個離生的心皮組成,先端具長柔毛。u果雙生,角狀,長5~8厘米。種子長2厘米,頂端有白色絲狀種毛?;ㄆ?~5月。果期11月至次年1月。生于丘林地、山地、山麓、山谷及溪邊的疏林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②毛杜仲藤,又名:鶴咀藤、香藤、雞頭藤。攀援藤本,長達10余米。枝圓柱形,粗壯,有皮孔,幼枝被淡銹色柔毛。葉對生,卵狀橢圓形,長2.5~7.5厘米,寬1.5~3.5厘米,基部近圓形,先端鈍尖或短漸尖,全緣,略內卷,兩面均被淡銹色柔毛,側脈每邊多至10條。聚傘花序近頂生,很少腋生,傘房狀,長4~6厘米;花極小,萼近鐘狀,5裂,萼內的小鱗片5;花冠黃色,外有微毛,內面除基部均無毛;雄蕊5,花絲極短,花藥箭頭形;花盤淺5裂;子房由2個分離的心皮組成,具長疏毛。u果雙生,或因不育而僅有1個,長6~7厘米。種子線狀長圓形,長1~1.5厘米,暗黃色,有毛;種毛白色,絲狀?;ㄆ?~5月。果期10~11月。生于山谷疏林下或林緣,山間溪旁的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分布區(qū)域1.杜仲藤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2.毛杜仲藤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生長環(huán)境1.杜仲藤生于丘林地、山地、山麓、山谷及溪邊的疏林中。

2.毛杜仲藤生于山谷疏林下或林緣、山間溪旁的灌木叢中。

化學成份毛杜仲藤皮含生物堿、酚類、有機酸、糖類。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楊柱 - 碩士生導師、教授 - 貴陽中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