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豆丸,中醫(yī)方劑名。出自《朱氏集驗方》卷四,名見《普濟方》卷三八六。主治脾虛受濕發(fā)腫,一切虛腫。
組成大附子(生,削去皮,破四塊,用赤小豆一盞,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軟,去豆,焙干附子)十枚。
用法用量上為末,以薏苡仁粉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十丸,空心冬瓜湯送下,或蘿卜湯送下。
主治脾虛受濕發(fā)腫,一切虛腫。
方義方中大附子辛熱燥烈,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jīng),能峻補下焦之元陽,逐在里之寒濕,腎陽充則能溫睥以行水;赤小豆甘酸偏涼,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分利濕熱而消腫。二約相伍,溫涼并用,共達益腎暖睥,利水消腫之功。
文獻摘要《普濟方》:“附豆丸治脾虛受濕虛腫。附子一個,生,去皮切作四片,赤小豆一盞。右用水浸,慢火煮,候豆熟附子透軟。取附子焙干為末,以薏仁糊煮糊丸,空心蘿卜子煎湯送下,仍以燒鹽和所煮赤小豆,空心食之?!?/p>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王華敬 - 主任醫(yī)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