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攻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辨證錄》卷十。具有瀉火平胃,祛痰養(yǎng)脾之功效。主治感邪氣于一時,即狂呼大叫,見人大罵,大渴索飲,身出大汗,有似亡陽。
組成石膏五錢(15g),厚樸二錢(6g),人參、半夏、天南星三錢(9g),陳皮一錢(3g),白術(shù)、麥冬一兩(30g)
用法用量古代用法:水煎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兩次,取藥液400毫升,分兩次服。
功用瀉火平胃,祛痰養(yǎng)脾。
主治感邪氣于一時,即狂呼大叫,見人大罵,大渴索飲,身出大汗,有似亡陽。
方義本方為扶脾胃瀉痰火之劑。中焦不旺,運化失司,痰濕內(nèi)滯,復受外邪,外邪夾痰擾于清竅,故狂呼罵詈,渴飲大汗,治法當扶正兼攻邪氣。方中人參、白術(shù)補氣健脾為君;麥冬清熱養(yǎng)陰,石膏清胃瀉火為臣;厚樸、半夏、陳皮理氣和中,降逆化痰,半夏合天南星燥濕祛痰為佐。本方脾胃兼治,瀉陽火以平胃,祛濕痰以養(yǎng)脾,脾胃氣旺,正能勝邪,精神安寧。辨證以狂呼罵詈,渴飲大汗,臥床不起為要點?,F(xiàn)代臨床用于精神分裂癥、感染性精神障礙、腦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見上述特點者。
使用注意實熱證不可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方論選錄
《陳士鐸醫(yī)學全書》:“一忽感邪狂叫,見人則罵,大渴索飲,身出汗似亡陽,然亡陽必躁動非常,此雖高聲狂叫,臥在床,絕不登逾垣,聽木聲大笑,聆人言開顏,畏天光日色。人謂陽明熱病,誰知中土氣之邪乎?脾胃土,脾陰胃陽。土邪多不正之氣,故病兼陰陽。攻陽,陰邪未去,有逗留;搗陰,陽邪仍在,多狂越。必陰陽兩治,邪始不停留。用兼攻湯:石膏五錢,人參、南星、半夏三錢,白術(shù)、麥冬一兩,陳皮一錢,厚樸二錢。三劑全愈。方泄陽火、平胃、祛陰痰、養(yǎng)脾。脾胃氣旺,正足攻邪,邪自散。人以脾胃為主,土正氣袁以致土之邪人。邪入,正土即崩,可不急補正氣乎?故諸邪襲人,皆急補正,土邪尤甚。固脾使不崩摧,生胃使不消敗。倘徒攻邪,必死,戒之?!?/p>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越清 - 副所長 - 山西省針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