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粗顆粒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粗顆粒,不是由被攝體產生的,而是攝影者主觀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手法,可產生于攝影過程中和照片的后期制作過程中。通常,要求的顆粒越粗,照片的制作過程就越復雜。

彩色照片粗顆粒的制作方法

彩色照片上組成顆粒的不是金屬銀,而是顏色塊。粗顆粒的效果往往使照片變得酷似印象派點彩作品。彩色膠片與黑白膠片相同,感光速度越快,顆粒效果越顯著。不過,由于彩色膠卷的彩色顆粒十分細微,用一般方法難以使其實現(xiàn)粗顆粒。為達到預期效果,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放大翻拍法先用彩色原底放一張大幅照片(取底片的某一局部效果更好),然后近攝翻拍所放照片的部分畫面,把得到的再生負片再進行放制,畫面上便會呈現(xiàn)出極粗糙的顆粒。

顯微拍攝法假如要把底片的局部放制得更大,可以借助顯微鏡。當然還需要一個單反相機和接筒,以便從顯微鏡中直接攝得被放大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原底片的局部影像。獲得的底片影像會比原底片放大許多倍,彩色點狀分明。1

黑白照片粗顆粒的制作方法黑白膠片的感光度與其顯示出的顆粒效果成正比,感光越慢,顆粒越細膩;感光越快,顆粒越粗大,拍攝時要選擇高速感光的膠片。此外,還可通過改變膠片曝光量和顯影條件來獲得粗顆粒效果。拍攝時有意讓膠片感光不足,然后在顯影時給顯影液加溫,并延長顯影時間,增強顯影,即可使膠片的顆粒變粗。

不過,即便是使用了上述方法,如果在最后制作照片時,照片尺寸與底片等大或稍大,粗顆粒效果也無從體現(xiàn)。照片的放大倍率越高,顆粒越粗大,效果越明顯。如果要重新構圖,進行局部調整放大,粗顆粒效果會更明顯。

總結

當然,無論是黑白照片還是彩色照片,都可以通過另一種機械手段來獲得粗顆粒效果。放大照片時,在底片上蒙一塊粗顆粒網紋(或把底片夾在磨砂玻璃里進行放大),這樣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也不錯。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劉軍 - 副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