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腹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辨證錄》卷七。主治夏秋之間,肝克脾土,腹痛作瀉,變?yōu)榱〖?,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
組成白芍一兩,當(dāng)歸五錢,枳殼三錢,廣木香二錢,甘草一錢。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主治夏秋之間,肝克脾土,腹痛作瀉,變?yōu)榱〖?,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
附方名稱:和腹湯
組成:人參、柴胡、甘草、神曲、厚樸各一錢,白術(shù)二錢,陳皮五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忍饑受餓,腹中空虛,內(nèi)傷胃氣,時遇天氣不正,時寒時熱,遂至胸膈悶塞,宛如結(jié)胸
出處:《辨證錄》卷九
重要文獻摘要原方選論:《辨證錄》:“人有夏秋之間,腹痛作瀉,變?yōu)榱〖?,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此是肝克脾土也。蓋夏秋之間,寒熱必然相雜,肝遇涼風(fēng),則木氣不舒,上不能宣,必至下克。而脾胃之中受三夏暑熱,欺肝木凋零,乃與肝木相爭。肝木激而成怒,克土更甚。脾胃之土傷,難容水谷,遂腹痛而作瀉矣。瀉久而糟粕已盡,脾乃傳肝木之氣于腎,而腎見其子之氣,乃相助而作惡,忘其自損母氣也。紅白相間者,肝不藏血而紅見,腎不藏精而白見也。惟是肝內(nèi)之血無多,腎中之精有限,何以能綢繆不斷,如水之傾,如泉之涌也?不知六腑畏肝木之橫,五臟助腎之困,交相成之也。治法急平其肝氣之怒,少佐祛穢之藥,則肝氣不降,而腎氣頓收。不必止痢,脾胃之土自安,脾胃既安,何懼痢之有?此癥用和腹湯亦可。白芍一兩,當(dāng)歸五錢,枳殼三錢,廣木香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英鋒 - 博士生導(dǎo)師、教授 - 江西中醫(yī)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