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呼膿散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呼膿散,中醫(yī)方劑名。出自《藥奩啟秘》。具有祛腐定痛,提毒呼膿之功效。

組成

乳香、沒藥各五錢,姜蠶四錢,雄黃一錢半,大黃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極細末。摻瘡口,上蓋薄貼。

功用

祛腐定痛,提毒呼膿。

附方

名稱:一抹金

組成:藜蘆、蛇床子、紅丹、硫黃、赤石脂,明白礬、五倍子、黃柏、輕粉

用法:前八味,或曬或焙,為末,仍同輕粉在乳缽再杵勻,用生肥豬膏碎切,以瓦缽和藥末爛杵。涂抹患處,或清油調(diào)搽亦可

主治:遍身生瘡,潰爛如糜梨,燥痛,膿汁不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名稱:一井金散

組成:露蜂房、密陀僧

用法:上件將露蜂房銼碎,安一瓷罐子內(nèi),用黃泥固濟,炭火煅令通紅為度,放冷;取露蜂房研末,同蜜佗僧末和勻。每用干貼瘡口。如瘡口小,以紙捻子點藥,纴入瘡口內(nèi);如結(jié)硬不消,用甘草湯調(diào)敷之,每日三次

主治:痔瘡毒氣潰作膿水,久不止,或結(jié)硬赤腫,疼痛不可忍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名稱:托里透膿湯

組成:人參、白術(shù)、穿山甲、白芷、升麻、甘草節(jié)、當歸、生黃芪、皂角刺、青皮

用法:水三鐘,煎至—鐘,病在上部,先儀煮酒一鐘,后熱服此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后飲酒;瘡在中部,藥內(nèi)兌酒半鐘熱服

主治:侵腦疽,紅腫高起,焮熱疼痛,膿色如蒼蠟,而將潰時

出處:《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三

名稱:一甲散

組成:蜈蚣、鱉甲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分,酒下。四五服,骨自出矣

主治:多骨疽。諸瘡出膿后,久不收口,內(nèi)有多骨

出處:《仙拈集》卷四

功用:生肌收口

名稱:二寶丹

組成:升藥、熟石膏

用法:上為極細末。卷于紙捻上,插入瘡口

出處:《藥奩啟秘》

功用:提膿生肌

名稱:二瓶糝

組成:延胡索、牙皂、麝香、丁香

用法:上藥各為極細末,再稱準,共研極勻,瓷瓶收貯,勿令泄氣。摻潰瘍膏中

出處:《徐評外科正宗》卷二

功用:呼膿拔毒,止痛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陳建偉 - 博士生導師、教授 -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