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里,有孔蟲殼的分布極廣,自珊瑚礁區(qū)潮上帶的灰沙島上開始,經淺水區(qū),直到深海方解石補償深度(CCD)以淺,都有可能富集產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富集區(qū)灰沙島、環(huán)礁潟湖底、礁前深海區(qū)?,F對其生物組合、沉積特征等簡述于下。
簡介在南海里,有孔蟲殼的分布極廣,自珊瑚礁區(qū)潮上帶的灰沙島上開始,經淺水區(qū),直到深海方解石補償深度(CCD)以淺,都有可能富集產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富集區(qū)灰沙島、環(huán)礁潟湖底、礁前深海區(qū)?,F對其生物組合、沉積特征等簡述于下。1
灰沙島有孔蟲富集區(qū)灰沙島上,特別是其上的沙堤和沙丘是有孔蟲的富集地,這是沉積物分選作用的結果,圖18-2o上最清楚地顯示出自礁緣開始,朝灰沙島方向,其富集過程及其組分的演變歷程。有孔蟲的豐度在礁緣最低,僅有幾十枚/g在礁坪上,其豐度迅速增高,達到400~500枚/g,這里就是底棲有孔蟲繁榮生長的區(qū)域。有孔蟲的豐度在灰沙島內達到極大值(1200枚/g)。有孔蟲的含量自礁坪上的8.3%~21.0%(平均13.2%),在灰沙島上,半數以上的樣品中其含量在30%以上,而在沙堤上達到最高值,為46.3%。而這里已不再存在活的有孔蟲,這里已是它們的墳墓。
灰沙島位于熱帶多雨的潮上帶沉積環(huán)境中,它給沉積物的烙印是強烈的風化作用,鈣質碎屑經受白堊化,風化成微細的粉末,部分被磷酸鹽化(膠磷礦的交代作用),以及大氣淡水的早期成巖作用,如石島上的沉積地層被方解石膠結等。
在太平洋里某些環(huán)礁的灰沙島上,有孔蟲的含量在16%~19%之間,一般處于生物組分的第二、三位而在加勒比海環(huán)礁區(qū)內,有孔蟲的含量一般都很貧乏,介于1%~3%之間。1
環(huán)礁潟湖有孔蟲富集區(qū)在南海的環(huán)礁潟湖中,有孔蟲的含量較少,約占沉積物總量的2%~17%。這與加勒比海的環(huán)礁潟湖沉積物中的含量相當(4%~6%)。而在太平洋的一些環(huán)礁潟湖中,底棲有孔蟲起著較重要的作用,上述三個環(huán)礁潟湖中有孔蟲的含量介于18%~29%之間,占有較重要的地位,為第二、三位,而在朗蓋里克環(huán)礁潟湖中可占到38%。環(huán)礁潟湖具有較平靜的低能沉積環(huán)境,有孔蟲可能較集中地分布于潟湖斜坡上或潟湖底部,不可能形成有孔蟲灘或以其他形式產出。1
礁前深海有孔蟲富集區(qū)分布在礁組合范圍以外,水深200 m以下的廣闊的大陸坡區(qū),大致有兩類沉積礁源鈣質軟泥和大陸坡有孔蟲軟泥。礁源鈣質軟泥,或稱礁源有孔蟲軟泥,碳酸鈣含量為50%~90%。生物組分以浮游有孔蟲為主,它們主要生活在水深200m以淺的海水中,死后沉人海底;并含有珊瑚礁區(qū)生長的淺水有孔蟲屬種,其他組分還有珊瑚骨屑、藻屑、介形蟲殼、棘皮類骨針等,部分樣品中還含有放射蟲等。它們分布于南沙群島禮樂環(huán)礁以北或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珊瑚礁海臺上(李粹中,1989;王慧中,1992)。礁源鈣質軟泥是深水原地沉積和礁源生物碎屑重力流沉積組成的混合沉積。在西沙群島北礁環(huán)礁的礁前,水深421m處的樣品即屬于這類過渡型混合沉積,其生物組分是有孔蟲占52.78%(其中浮游有孔蟲占88%),軟體動物介屑占23.73%,珊瑚骨屑占14.96%。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