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海相遺跡化石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據已發(fā)表的文獻統(tǒng)計,中國已發(fā)現的海相遺跡化石有187屬379種,分別產自50個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華北和華中地區(qū)。

中國前寒武紀的中、新元古代時期(距今5.43-18億年),遺跡化石產地主要有河北的燕山、太行山、北京西山、河南魯山、寧夏賀蘭山、天津薊縣、貴州的就安等地區(qū)。遺跡化石的組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蠕蟲狀或環(huán)節(jié)狀印痕化石,另一類為微生物誘導的沉積構造(簡稱微沉構造)。這些構造包括層面上分布的直一彎曲形管狀潛穴、螺旋狀潛穴和近垂直或傾斜于層面分布的短柱狀潛穴。研究認為,這些遺跡化石是地球早期原生動物營造的。

簡介據已發(fā)表的文獻統(tǒng)計,中國已發(fā)現的海相遺跡化石有187屬379種,分別產自50個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華北和華中地區(qū)。1

前寒武紀中國前寒武紀的中、新元古代時期(距今5.43-18億年),遺跡化石產地主要有河北的燕山、太行山、北京西山、河南魯山、寧夏賀蘭山、天津薊縣、貴州的就安等地區(qū)。遺跡化石的組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蠕蟲狀或環(huán)節(jié)狀印痕化石,另一類為微生物誘導的沉積構造(簡稱微沉構造)。這些構造包括層面上分布的直一彎曲形管狀潛穴、螺旋狀潛穴和近垂直或傾斜于層面分布的短柱狀潛穴。研究認為,這些遺跡化石是地球早期原生動物營造的。1

早古生代寒武紀早古生代寒武紀的遺跡化石主要產自淺海、潟湖和潮坪沉積環(huán)境中,約有40屬71種,產地主要有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吉林通化、河北興隆、河南登封、四川峨眉甘洛、江蘇徐州、安徽淮南、貴州臺江和丹寨南皋及云南昆明、晉寧、安寧、梅樹村等地區(qū)。奧陶紀的遺跡化石大多產自半深海一深海沉積環(huán)境,僅少部分來自淺海沉積環(huán)境,已知有47屬83種,產地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內蒙古桌子山、陜西富平、河北興隆、浙西的臨安、建德和開化、安徽巢縣、貴陽烏當等地區(qū);志留紀的遺跡化石主要出現在淺海、濱海、海灣和潮坪沉積環(huán)境中,有41屬71種,產地僅有塔里木盆地、湘西北地區(qū)、安徽含山、天山和昆侖-秦嶺造山帶和長江三峽等地區(qū)。1

晚古生代泥盆紀晚古生代泥盆紀濱海、淺海、半深海一深海以及潮坪、潟湖和三角洲沉積環(huán)境中含豐富的遺跡化石,至少有70屬95種,產地主要有新疆北部、塔里木盆地、西秦嶺北帶、蘇南孔山和皖東太湖山、湘西北地區(qū)、廠西橫縣六景、貴州獨山、貴陽烏當、漢陽鍋頂山、廣州花縣、黔南桑郎、湖南新化和湘潭等地區(qū)。中國石炭紀-二疊紀的遺跡化石也很豐富,已發(fā)現有53屬75種。石炭紀的遺跡化石產地主要有新疆北天山、塔里木盆地西緣、準噶爾盆地西北部、甘肅靖遠、秦嶺核桃壩、寧夏石嘴山、山西省保德、陜西鳳縣、安徽巢縣、江蘇南京孔山、湖南新化、漣源一冷水江、新邵縣馬欄邊、廣東連縣花縣、桂林大圩、貴州獨山和西藏阿里地區(qū)等。二疊紀的遺跡化石產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半島湖、塔里木盆地西北緣、新疆博格達山、新疆伊犁地區(qū)和準噶爾盆地、東昆侖(青海省都蘭)一西秦嶺(青海果洛、玉樹)地區(qū)、西藏阿里地區(qū)、山西保德地區(qū)、黔南桑郎地區(qū)、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縣、內蒙古額濟納旗、陜西橫山、豫西焦作、禹州龍華山、廣西來賓、合山地區(qū)等。1

中生代時期中生代時期,深海、半深海、淺海、濱海和潮坪沉積環(huán)境中的遺跡化石十分豐富,計有127屬191種。三疊紀遺跡化石產地有新疆喀喇昆侖山東北部、青海都蘭縣香加鄉(xiāng)洪水川、青?,斍?玉樹、青海南部曲麻萊-治多地區(qū)、東昆侖-西秦嶺一帶、西秦嶺臨潭至氓縣以南地區(qū)、西藏扎達和阿里地區(qū)、藏南薩噶-江孜地區(qū)、川西昌臺、雅江和白玉縣、四川松潘昌拉墩、四川省若爾蓋縣巴西-吉求地區(qū)、四川省壤塘縣南木達地區(qū)、四川壤塘金木達日基、貴陽花溪和孟關一帶、貴州清鎮(zhèn)和羅甸縣邊陽鎮(zhèn)、長江下游地區(qū)。侏羅紀遺跡化石主要分布在西藏阿里地區(qū)、藏北羌塘地區(qū)、藏南洛扎、薩噶、江孜地區(qū)、藏北比如地區(qū)、湖南東南部宜章縣。白堊紀海相遺跡化石僅產自西藏南部吉隆、堆納和薩噶-江孜地區(qū)以及西藏阿里地區(qū)。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