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硅穿孔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硅穿孔(英語:Through Silicon Via, 常簡寫為TSV,也稱做硅通孔)是一種穿透硅晶圓或芯片的垂直互連。

簡介硅穿孔(英語:Through Silicon Via, 常簡寫為TSV,也稱做硅通孔)是一種穿透硅晶圓或芯片的垂直互連。

TSV 是一種讓3D IC封裝遵循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互連技術,TSV可堆疊多片芯片,其設計概念來自于印刷電路板(PCB), 在芯片鉆出小洞(制程又可分為先鉆孔及后鉆孔兩種, Via First, Via Last),從底部填充入金屬, 硅晶圓上以蝕刻或激光方式鉆孔(via),再以導電材料如銅、多晶硅、鎢等物質填滿。此一技術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有效提高系統(tǒng)的整合度與效能。

TSV技術在三維封裝和三維集成電路中具有重要應用,對于跨入3D IC相當具有優(yōu)勢。2006年4月,韓國三星表示已成功將TSV技術應用在“晶圓級堆疊封裝”(Wafer level process stack package, WSP)NAND Flash堆疊的技術堆疊八個2Gb NAND Flash芯片,以激光鉆孔打造出TSV制程,高度是0.56mm。2007年4月三星公布其以WSP技術應用在DRAM的產品,共堆疊了4顆512Mb的DRAM芯片。到目前為止,芯片商采用硅穿孔技術的商業(yè)行為有限,僅有CMOS(CIS)影像感測器、MEMS等少數幾種。1

晶圓晶圓(英語:Wafer)是指制作硅半導體集成電路所用的硅芯片,由于其形狀為圓形,故稱為晶圓。晶圓是生產集成電路所用的載體,一般晶圓產量多為單晶硅圓片。

晶圓是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按其直徑分為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規(guī)格,近來發(fā)展出12英寸甚至研發(fā)更大規(guī)格(14英寸、15英寸、16英寸、20英寸以上等)。晶圓越大,同一圓片上可生產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就越多,可降低成本;但對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的要求更高,例如均勻度等等的問題。一般認為硅晶圓的直徑越大,代表著這座晶圓廠有更好的技術,在生產晶圓的過程當中,良品率是很重要的條件。1

集成電路集成電路(英語:integrated circuit,縮寫:IC;德語:integrierter Schaltkreis)、或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晶片/芯片(chip)在電子學中是一種把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時常制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

前述將電路制造在半導體芯片表面上的集成電路又稱薄膜(thin-film)集成電路。另有一種厚膜(thick-film)集成電路(hybrid integrated circuit)是由獨立半導體設備和被動組件,集成到襯底或線路板所構成的小型化電路。

從1949年到1957年,維爾納·雅各比(Werner Jacobi)、杰弗里·杜默 (Jeffrey Dummer)、西德尼·達林頓(Sidney Darlington)、樽井康夫(Yasuo Tarui)都開發(fā)了原型,但現代集成電路是由杰克·基爾比在1958年發(fā)明的。其因此榮獲2000年諾貝爾物理獎,但同時間也發(fā)展出近代實用的集成電路的羅伯特·諾伊斯,卻早于1990年就過世。1

參見系統(tǒng)單芯片(SoC)

系統(tǒng)級封裝(SiP)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嘉騫 - 博士 - 同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