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構(gòu)架中的枋名,相當(dāng)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它主要是用來承托斗拱。普拍枋的位置在闌額上,柱頭之間,柱頭斗拱置于普拍枋之上,加固了柱子與闌額的連接。
歷代建筑普拍枋的差別清建筑柱額枋(欄額)、平板枋(普拍枋)與唐、遼、宋、金、元、明建筑中的欄額、普拍枋的演變與區(qū)別是很多的。
欄額(清稱額枋0是檐柱與檐柱之間相連接的主要構(gòu)件:普拍枋(清稱平板枋)是直接置于欄額之上的一根斷面為矩形的橫木,它與欄額相疊加,形成T字形的截面,這是在宋建筑中才顯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構(gòu)方式。普拍枋在唐與遼代初期的建筑中是找不到的。普拍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厚度逐漸增大并與欄額一起從柱頭穿出形成出頭。到了宋一百多年后的河南少林寺初祖庵的欄額上的普拍枋又突然消失了,而且欄額從柱中穿出形成螞蚱頭。而同期的金建筑如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山門與善化寺三圣殿的普拍枋尺度巨大,其截面幾乎與欄額相等,并且普拍枋與欄額均從柱頭中穿出形成較大體積的出頭。此時普拍枋與欄額的截面構(gòu)成形式依然保持著T形構(gòu)圖,但已沒有宋朝初期的秀氣。
到了元朝,普拍枋又減薄,接近于宋朝初期的形狀,但欄額的兩側(cè)面開始做成弧形,此種形式在正定縣陽和樓中體現(xiàn)得比較完整。明朝初年由于斗拱的攢數(shù)增加,欄額為了能更有效地承載上面的斗拱,于是大大地增加了厚度,普拍枋的厚度又重新還原金時期的厚度,于是普拍枋與欄額的寬度相同,其斷面呈“日”字形。之后,普拍枋還向縮小的方向發(fā)展,欄額向?qū)捄竦姆较虬l(fā)展,于是其斷面逐漸呈現(xiàn)出“凸”字形。到了清朝,普拍枋與欄額尺寸差距加大,欄額的斷面面積可達到普拍枋斷面面積的六倍,并且構(gòu)件增加,在大額枋欄額斥下又增加了小額枋與由額墊板,這在以前的建筑中是不曾有過的。
相關(guān)概念大額枋清式建筑構(gòu)架中的枋名。在較大的建筑物中,往往有上下兩層額枋,其中處在上面的較大的額枋,就叫作“大額枋”。
闌額大額枋在宋式建筑中稱為“闌額”。
小額枋小額枋”也是清式建筑構(gòu)架中的枋名,處在大額方下面的較小的額枋,就叫作“小額枋”。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楊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xué)